文学·流派·才子佳人小说
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恋爱的男女却有所不同。在古代中国人心中,“才子佳人”是最佳配合,直到现代还有 “郎才女貌” 的说法,如同西方的 “英雄美人” 或 “白雪公主” 和 “白马王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可以说是 “才子佳人”故事的最早版本。这是中国古代的 “文人政治” 的产物。中国人崇拜的 “英雄”,不是浪漫的骑士,而是浪漫的才子。唐代实行“以文取士” 的科举制度,更提高了 “才子” 的地位。“踏花归来马蹄香,一朝看尽长安花”,是古代中国人最歆羡的成功。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这里的“英雄”就是 “才子”。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篇传奇 《莺莺传》,后来被王实甫改编为杂剧 《西厢记》,曾经令无数中国人如痴如醉; 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 一出,又令 《西厢记》 减色。现代批评家发明了 “反封建” 说,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满足了中国人的 “才子佳人” 情结。明末清初,在 “历史演义” 和 “神魔小说”的高潮之后,便自然迎来了 “才子佳人小说” 的繁荣时代,《平山冷燕》、《才子风月传》(一名 《好逑传》)、《玉娇梨》等作品相继问世。“才子佳人”故事本来可以写得非常美丽甚至缠绵动人,但因作者皆是 “三家村秀才”,结果成了 “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的俗滥之作: 郎才女貌,一见倾心,私订终身,其间有一小人挑拨捣乱,几经曲折,最后 “才子” 金榜题名,皇帝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中的 “才子” 都是暂时不遇,而 “佳人” 慧眼识英雄,“才子”与 “佳人” 都以诗来表达倾慕之情。关键问题是,小说的语言非常蹩脚,即使是作者洋洋得意的定情诗,也是酸气俗气十足,难以让人产生美感。有趣的是,这些蹩脚庸俗的小说居然被欧洲人翻译了过去,一经翻译,就“化腐朽为神奇”,欧洲人读来,简直如中国人读 《天方夜谭》。德国大诗人歌德,这位以《少年维特之烦恼》 闻名天下的奇才,读了这些小说的德译本,竟然对遥远的东方古国心驰神往。据《歌德谈话录》记载,歌德动情地说: “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象格言,例如说一个姑娘脚步轻盈,站在一朵花上,花也没有损伤; 又说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三十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话; 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俩不得不在同一房间里过夜,就谈了一夜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 据研究家考证,歌德提到的是 《好逑传》。凡是读过这部小说的现代中国读者,恐怕谁也产生不了歌德那样的美好联想。
上一篇:哲学·人物·戴震
下一篇:文学·文集·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