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家·赵翼
清史学家兼诗人。字云崧,号瓯北,阳湖 (今江苏常州) 人。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五岁成进士。此后在北京、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做了十年官,四十五岁时以奉母为名,辞别官场,回到家乡,过着 “悠哉游哉” 的生活。他成天在家里读历代史书,据他自己说:“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浏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则劄记别纸,积久遂多。”后来,他将自己平时的读书笔记汇聚成书,这就是 《廿二史劄记》 的编著经过。《廿二史劄记》与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 《十七史商榷》 同为清朝历史考证的三大名著,至今仍被学界推重。这部书实际上是读“二十四史” 的札记,因为赵翼将新旧 《唐书》 和新旧 《五代史》分别视为一史,故名为 “廿二史”,实为“廿四史”。《廿二史劄记》 以笔记的形式,对二十四史各方面的情况,如编撰人员、编著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以及各史的得失,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论介绍,实际上是 “二十四史”的入门指南。但此书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是,赵翼在通读一代正史后,将某些史实加以归类分析,总结出某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或有趣的话题,如 “武帝三大将皆由内宠”、“汉初妃后多出微贱”、“两汉多凤凰”、“东汉尚名节”、“清谈用麈尾”、“后魏多家庭之变”、“北齐百官无妾”、“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唐诸帝多饵丹药”、“武后之忍”、“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明初文人多不仕”、“明朝米价贵贱”等。作为考据学家,赵翼的见解就非同常论,如卷二十六“和议” 条,认为 “义理之说与时势之论,往往不能相符”,如宋金之间,以 “义理” 而言,当主战,但以 “时势” 而言,则当主和。他评价主战派说: “身在局外者,易为空言; 身在局中者,难措实事。秦桧谓 ‘诸君争取大名以去,如桧但欲了国家事耳’,斯言也,正不能以人而废言也。”然后列举和则安、战则危的史证,让人沉思。这种见解与流行的观念完全相反,但却是历史的真实。同时代与赵翼齐名的考据家钱大昕甚至认为: 南宋亡国就亡在道学诸儒耻言和议,不论时势可否,一味主战 (见 《十驾斋养新录》 卷八 “宋季耻议和”条)。赵翼是一位文史通才,其诗与同时的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 “乾隆三大家”。著有 《瓯北诗话》,评论李白、杜甫、苏轼等唐宋大家及高启、吴伟业等明清诗人,主张创新,曾有《论诗》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上一篇:经济学·制度·赋税
下一篇:文学·文人·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