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唐五代部分· 杜臆》新诗鉴赏
杜诗注本,十卷,明末王嗣奭撰。嗣奭(1565~1648)字右仲,号于越,鄞县(浙江宁波)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曾为宣平县教谕,后为宿迁县知县、涪州知州等官,因得罪上级,解职回乡,清兵破杭州后,绝食而死。
元、明两代杜诗研究注释成绩不大,处于低潮。明末清初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之尖锐,饱经动乱的士大夫和人民又一次从杜诗里得到同情和慰藉,杜诗研究再次形成一个高潮。《杜臆》正是这个高潮的产物。此书为明代研究注释杜诗中最有真知灼见的著作之一。王氏写定此书,正值清军进入山海关和江南抗清斗争开始发动的甲申、乙酉两年,经过一翻“天崩地裂”后,他对杜诗有了新的认识,发表了不少前所未发的创见,并在书中寄亡国之痛。
此书以明代流行二十卷的《集千家注杜工部集》为底本,逐首写出自己“以意逆志”的“臆见”。主要阐释每首诗的内容主题,间亦涉及章法、句法。如评《哀江头》,他摆脱了传统的“为尊者讳”作风,指出“公追溯禄山乱自贵妃,故此诗直述其宠幸之盛、宴游之娱,而终以‘血污游魂’,所以深刺之也”。有些见解,颇发人所不能发,评“二吏三别”时说:“此五首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也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此书对仇兆鏊影响很大,他在《杜诗详注》中大量采用《杜臆》的评注。
此书有稿本传世,1962年中华书局将稿本影印出版,《杜诗详注》所能引《杜臆》的文字与稿本上的文字互有出入,仇氏依据可能为另一稿本。香港曹树铭据仇注所引王文与《杜臆》相对勘,著有《杜臆增校》。
上一篇:《历代诗歌别集·明代部分·徐氏别稿》简介介绍
下一篇:《词曲总集·别集·词·全宋词》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