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苏曼殊诗笺注》新诗鉴赏
诗别集,不分卷,近人苏曼殊撰,今人刘斯奋笺注。曼殊(1884~1918)名业戬,字子谷,学名玄瑛,法名曼殊,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父为商人,母为日本人,生于日本,六岁归国。备受歧视和虐待。后留学日本,倾向革命。1903年归国,在广州出家为僧,不久离寺出走,往来于中国、日本、南洋间,与革命党有密切交往,并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苏氏身世凄凉,早年多逆境,曾遁入空门,这些与他诗人的气质和革命的热忱发生激烈的冲突,其诗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其早期作品,多用以关心国事、表达报国热情和愿望。《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写道:“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悲壮苍凉的意境,慷慨激烈的情怀,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都在这两首小诗里得到充分的表现。
当他发现自己只能是用笔战斗的诗人的时候,便感到十分悲哀:“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语谁?”(《本事诗》)“秋风海上已黄昏,独向遗编吊拜伦。词客飘蓬君与我,可能异域与招魂?”(题《拜伦集》)
苏诗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作品,悲凉的身世使作者对爱情的温馨有着亲切的感受,但佛门戒律、世态风俗又使诗人感到前途的渺茫,因此他的爱情诗中有着沉重的悲哀,这就是高天梅所说的“其哀在心,其艳在骨”。“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为调筝人绘像》);“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上引皆见《本事诗》)
他还有一些浪迹天涯,怀念祖国之作:“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此诗写于日本,传诵颇广。
苏诗情思绵渺,风格婉丽俊逸,词采清丽,多为七绝。作者善于用非常凝练的诗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过蒲田》);“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吴门依易生韵》)。
苏诗最初发表于《南社丛刻》和上海、日本东京等地报刊杂志上。1920年王德仲编纂《燕子龛遗诗》共收六十五首,《沈尹默书曼殊上人诗稿》收七十四首,最后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开华版)共收九十六首。文公直编《曼殊大师全集》增一首,《静女调筝图》一首及为柳亚子所删的《题画》(邓以蛰以为是明末僧人作)共得九十九首。此书将《题画》删去,《静女调筝画》移置附编,又加入《游不忍池示仲兄》和《久欲南归罗浮不果……》二首(辑自文芷所藏《曼殊上人诗册》)亦得九十九首,并加以编年笺注,附译诗九首(原标明十首,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排印出版。
另有今人马以君笺注《燕子龛诗笺注》本。此书以今人施蛰存所辑《燕子龛诗》为底本,较刘注本多出《题画》《莫愁湖寓望》《寄静女调筝图》(此首刘本人附录)《樱花落》《题蔡哲夫藏担当〈山水册〉》五首,《和三姊妹韵》一首,共百零三首。
另外《本事诗》十首中第四首马本作“愧向佛前说极恩,香残玦黛浅含颦。卿自无言侬已会,湘兰天女是前身。”(马以武据方芷《曼殊上人诗册》改)“刘本”作“慵妆高阁鸣筝坐,羞为他人工笑颦。镇日欢场忙不了,万家歌舞一闲身”,并将“愧问”一首收入附录,作为“有待考证之作”。《无题》八首、《东居杂诗》十九首,两组组诗内部排列顺序,“马本”与“刘本”也不相同。“马本”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上一篇:《词曲总集·别集·词·陈亮龙川词笺注》简介介绍
下一篇:《诗词曲论·诗论·静志居诗话》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