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词论· 词律》新诗鉴赏
词谱,二十卷,清万树撰。树(1630?~1688)字花农,一字红友,别号山翁,宜兴(今属江苏)人。国子监生,好词曲,康熙初曾与侯文灿在其无锡家园———亦园一起研讨词曲,后到两广总督吴兴祚幕中担任幕僚,并整理与侯文灿共同编纂的《词律》。
此书收唐、宋、元词调共六百六十个,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校订平仄音韵,句法异同,确定规格。
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失传已久,如俞樾所言:“举世奉《啸余图谱》为准绳,但取其便于吻,而不知其戾乎古。于是扫除流俗力追古初,一字一句,皆取宋元名作排比而求其律,律严而词之道尊矣。”(《序》)所谓“戾乎古”,就是指昔日词谱所提示的词在音韵格律上的规则与唐宋词固有的规则不合,而且在调同名异,调异名同,一调多体以及在词的分片、断句、标韵上多有谬误,造成了混乱。所误用“便于吻”乃指当时人们习于“律句”,对于词中的“拗句”则擅加改动。如万树所言,“今之所疑拗句者,乃当日所为谐音协律者也,今之所改顺句者,乃当日所为捩喉扭嗓者也”。(《自叙》)
万氏编著此书前后经历了几十年,搜罗较备,考订精详,编排得体。全书以每个词牌字数多少为序,别体附之,又名亦附注其下。每首以词之平仄为法式,可平、可仄处于词旁标明。万氏意识到仄有三声。“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盖一调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须斟酌而后下字,方得无疵”。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在每一调中并未注明那些应该注明须要分清“上、去、入”的仄声。另外对于阴阳清浊也未作进一步分辨,其实完全辨清也是不可能的。
万氏探讨词律,主要方法为:一、注重首作,也就是说某一词牌所存之最早作品的声调格律最值得重视。二、注重精通音律,严守格律词人的作品。如周邦彦的作品。三、对许多同一词牌作品加以比勘对照,归纳总结出格律。
有许多词牌只存一首词,又非精通音律者所作,很难对其用字规律详加辨析。
有人认为词至清代乐谱大多已佚,即使弄清每个词牌的平仄四声阴阳清浊,也不能演唱,有何意义?其实词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某个词调的旋律节奏上,而且也表现在词调的每个字音的长短高低、抑扬疾徐上。符合格律的词在诵读时也会给人以悦耳之感。因此,研究词律、按律填词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此书缺点亦不少:
一、词调、词体均有遗漏。
二、所依据之词有脱误,未能详加考订。如《惜琼花》以张先词为式。下片第一、二句应作:“汴河流如带窄,任轻舟似叶。”万书脱一“汴”字,上句变成了五字,下句“舟”以“囗”补之,令人不知平仄。
三、在分段、断句上也有错误。
四、有些词牌未能选首作为式。如平韵《满江红》本姜夔所创,他在“序”中还说明了创此体的过程,而万氏却取吴文英“云气楼台”一首为式。
万氏《词律》首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为两广总督吴兴祚代刊。后杜文澜对全书加以校订又增加了《词律韵目》(杜文澜辑)、《词律拾遗》(徐本立撰)、《词律补遗》(杜文澜撰)。
杜氏把《词律》与《词谱》异同校语放在各词之后,并对去声上声之辨有所增补,使得此书更为完善。有光绪二年(1876)苏州刊本。常见者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排印本。
上一篇:《历代诗歌别集·明代部分·袁宏道集笺校》简介介绍
下一篇:《检索首页·稗畦续集》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