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倚晴楼诗集》新诗鉴赏
诗别集,正集十二卷,续集四卷,清黄燮清撰。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甫,一字韶珊,浙江海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七次参加会试而不中。咸丰二年(1852)以议叙为县令,谒选得官,畏于兵火而不赴。晚年益潦倒,赴湖北任,卒于官。
黄诗多描写内外兵乱、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和摅写潦倒一生的不平之鸣。兵乱包括了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天国起义。黄诗揭露了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歌颂了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反侵略的斗争,《吊关中卒》悼念了英勇善战而且牺牲很大的陕西士卒。《海上秋感》十二首组诗以抒情诗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入侵,国势衰微和对清统治者御敌无策的忧愤。《前明海上杂事得乐府》八首表面上是写明朝与海外诸国交往事,实际上反映了帝国主义从海外入侵和统治者处置失当的全过程,将领畏敌如虎,虚报战功,各级官吏腐败无能,对帝国主义的蚕食政策毫无警惕,这些都和清朝十分类似。如《风柜擒》写:“登高城,破巨浪。无胜兵,有胜将。”《舟山雪》写道:“纷纷竖子妄谈兵,临阵读书何足恃。”《高税使》写道:“三万朱提许通市,税使之力乃至此。”“古来边衅言利始,岂独区区高税使。”黄燮清实际上不懂明代以来中国和西方扣关者的矛盾是与古代的“边衅”根本不同的。西方的要求是通商,这一点在历来视商贸为末业的中国是很难使人明白的。其他如《杭城纪事》八首《避乱董氏田庄》《避乱》《哭兄》《杭城后纪事诗》都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乱世图景,百姓被清官兵当做“长毛”,“长毛”又把百姓当做清官兵,总之百姓是官和“长毛”双方屠戮的对象,真是给人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感觉。
黄氏有一组《洋泾竹枝词》二十四首,写上海租界情景,描写了洋人生活。西方帝国主义者初入中国被中国人视为“鬼子”,只有畏惧或痛恨。作者却能从“人”的角度审视他们的生活,并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来。诗人饶有兴趣地描写洋人爱好“楼居”,楼阁的百叶窗“不留炎暑但留风”。也写到他们乘坐的四轮马车、宅前的草坪,写到新奇之物八音匣、自鸣钟、轮船,写到他们男女无别的生活习俗。这是较早的把洋人当做人来描写的一组诗歌(写于1858年),如“神风引楫到天涯,万里浮萍客当家。也学陶朱载西子,不教商妇怨琵琶”;“华鬘圆转学盘螺,窄袖长袖细马驮。扶下绣鞍联臂去,生尘从来解凌波”(夷妇出游或乘马,或与男夷联臂而行)。虽然这种理解还是中国式的,还是从士大夫传统意识的视角去认识外来的事物,但总比闭目塞听一味惧外或仇外要好。这组诗中也写到了与西洋通商对中国生产有利的一面,如洋人嗜茶,爱好丝织品就促进了中国种茶业和养蚕业的发展。
黄诗以五古和七律见长,五古多用于记事,七律多用于言志抒情。其诗往往带有悲凉色彩。
黄集正集初刊于咸丰七年(1857),续集刊于同治九年(1870)。
上一篇:《词曲总集·别集·词·东坡乐府》简介介绍
下一篇:《诗词曲论·诗论·艺苑卮言》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