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 诗薮》新诗鉴赏
诗论,二十卷,明胡应麟撰。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间举人,久不第,隐居山中,受知于王世贞,被列为“末五子”。
此书为系统评论、品藻历代诗歌的诗话,是一部小型诗歌史。
内编六卷,按照体裁时代品评各代作品,前三卷为古体,后三卷为近体。
外编六卷以时代为序评论周、汉、六朝、唐、宋、元诗作。
杂编六卷,前三卷为“遗逸”,考订前散佚诗作;后三卷为“闰余”评论五代、南宋、金代诗作。
续编二卷,评论明初至嘉靖诗作。
胡氏基本承袭王世贞等“后七子”复古主义诗论和文体退化论。认为每一种文体的创作都是“穷”而变化、变化实际上是退步的表现:“曰风、曰雅、曰颂,三代之音也。曰歌、曰行、曰吟、曰操、曰辞、曰曲、曰谣、曰谚,两汉之音也。曰律、曰排律、曰绝句,唐人之音也。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故宋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词胜而诗亡矣,曲胜而词亦亡矣。”他不认为新体裁的产生是文字形式的丰富,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与此相反,他对不从事创造,只一味因袭的前、后“七子”却评价极高:“明(按:实际上指一些复古流派)不致工于作,而致工于述;不求多于专门,而求多于具体,所以度越元、宋,苞综汉、唐也。”实际上他们只从事于模仿,只制作“假汉赝唐”的伪劣产品。
应麟对于宋诗虽有所肯定,但又认为“宋人诗最善入人,而最善误人”,学宋诗易流于“外道”。作者这种论点,虽然是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也因为他对诗的各种体裁有一整套看法。如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有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而宋人对这些多有改变,他说:“宋人专用意而废词,若枯枿槁梧,虽根干屈盘,绝无畅茂之象。”批评江西诗派学杜“得其骨不得其肉,得其气不得其韵,得其意不得其象,至声与色,则并亡之矣,神韵遂无毫发”。这些论述实际上也提示了唐、宋诗的异同之处,只要不是心存轩轾,也应承认它有一定道理。
胡氏精于艺术鉴赏,他对许多诗人艺术风格的把握和一些诗作的艺术分析还是相当准确的,并给读诗者一定启发。如他说:“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非专于枯寂闲淡之谓也;婉者深厚隽永之谓,非一于软媚纤靡之谓也。子建太白人知其华藻,而不知其神骨之清……杜陵人知其老苍,而不知其致意之婉……”在近似的概念中应麟辨析得十分清楚。
书中还提到神韵问题:“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他还把“神韵”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这对清王士禛有一定影响,不过士禛对“神韵”的理解又比胡应麟狭隘了一些。
此书对明代诗人评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多言简意赅,颇能道中其特点。如对明初以地域为分野的五大诗派(即吴、越、闽、江西、粤)的分析评价,对高启、杨基等人作品艺术特色的把握都是很准确的。
总之全书对于诗史上重要作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多已涉及。因为王世贞于作者有知遇之恩,故对王多谀词,不足为训。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
上一篇:《词曲总集·别集·词·淮海居士长短句》简介介绍
下一篇:《诗词曲论·诗论·诗镜总论》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