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歧义说
歧义的英文是ambiguity,有“暖昧”、“模棱”、“含混”、“多义”、“复义”等多种译名,英国燕卜荪(W.Empson)所创。他称歧义是“词语的任何细微差别”,而“无论多细微,它总能给读者对同一语言片断所作的反应,提供选择的馀地”(《七种歧义类型》)。此说很容易在中诗研究中派上用场。中诗西译,常有歧义需要选择。如“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苏轼《大秦寺》)一联中,下句应有三种译法:一、我孤独地面对明亮的山;二、这座塔孤零零地面对明亮的山;三、这座塔孤零零地在山上闪光。可见言者与塔,均可做诗句主语,但若英译,就只能选择一种译法(杨立宇《自然与自我》,纽约,1989)。赏析中诗,亦常遇歧义可供玩味。在《梅花与宫女》(纽黑文,1976) 一书中,美国学者傅汉思(Hans H.Frankel)叙及如下几种情况:一、象声词会造成歧义(如《木兰诗》中“唧唧”二字,既暗示织机响声,又暗示木兰叹息;二、写物关情会造成歧义;三、涉及不同语意层次而造成的歧义;四、一词多解而造成的歧义;五、诗歌意象因功能不同而造成的歧义。词语的歧义大半来自文本语境的烘托、修饰,有时因携带典故或文化背景的意蕴而产生歧解。就整个一篇作品而言,由于特殊技巧的运用(如省略主语、通篇用隐喻语言等),它也会产生暖昧性。在悖论、反讽和张力所指明的较大的诗歌结构中,总有两种含义不同而互相匹敌的因素一并出现,因此也不无歧义的踪迹。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法格律·诗体·歇后体
下一篇: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殷尧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