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淡泊
古代诗学概念。语出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东坡后集》卷九)“淡泊”一词用来形容一种处世修养境界,三国时期已有。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短唱不足以致弘丽之和,势利不足移淡泊之心。”淡泊原指清心寡欲,恬静平和,不为利惑所动的人生态度。引申到诗歌审美领域,则指一种意境平和、色彩清淡的风格特色。唐代司空图《诗品》已有《冲淡》一品。司空图还概括王维、韦应物的诗风为“澄淡”(《与李生论诗书》)。宋代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都提倡“平淡”。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所谓淡,不是淡而无味,平庸肤浅,而是指用平易朴素而含蓄的语言,表现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但是,同为“平淡”风格,因人之功力及修养而具有不同的艺术境界。朱自清《宋五家诗钞》分析陶渊明及梅尧臣之“平淡”云:“平淡有二。韩诗云:‘艰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梅(尧臣)平淡是此种。朱子谓:‘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此又是一种。”由此可见,诗家“淡泊”之境,有“天籁”“人籁”之别,创造的方法不妨有异。总之,“淡泊”作为古代诗歌审美范畴受到了批评家的推崇,清代王士禛曾推为“品之最上者”(《带经堂诗话》卷三)。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作名·海上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