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风韵
古代诗学概念。“风韵”一词,早先用于人物品评,如《晋书·桓石秀传》“风韵秀彻”,《南史·孔珪传》“风韵清疏”,代表了六朝文人放纵情志,不受局检的生活作风。它是人的内在精神情志通过有形风姿的外在体现:超乎尘俗,节操高尚,情感真挚,志向清远,度量旷达,意气飞扬。于是,写诗作画,自然要讲“风韵”。《世说新语·赏誉》:“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长君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此将人身之风韵与诗文之风韵联系了起来。评人品诗,道一以贯,如陶渊明的诗,淡泊闲远,俗气不沾,清洁自守,味厚而深,也就是有“风韵”。孟浩然诗与此接近,但苏轼评之为“韵高才短”(《后山诗话》引)。可见,诗有“风韵”,其襟怀必高洁绝尘,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李白的诗,洒脱放逸,也是有“风韵”之作。“风韵”之诗,重情而轻理。情的特性是曲,正与“风韵”的流动宛转相合。理的特性是直,理直则“风韵”难以描绘。前人论诗,常谓唐诗以情韵胜,宋诗因思理长。主情韵,故贵流转;重思理,故求透辟。在语言表达上,“风韵”追求的是一种“馀意”。范温《潜溪诗眼》:“有馀意之谓韵。”“馀意”也就是“言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诗要求得“风韵”,不能执著于实象,要从虚处传神,不能一吐为快,而要言近意远,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的馀地。总之,“风韵”虽有深浅之异,丽朴之别,但总以空灵飞动内在气性为宗,而不可狭看。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风神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骆临海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