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石室谈诗
诗话著作。明赵士喆撰。赵士喆,字伯濬,明末山东掖县人。《石室谈诗》前有崇祯十六年(1643)自序,则书当成于此前。又有其弟赵士冕清顺治六年(1649)序及张明弼序,则其刊行当在清初。该书上、下两卷,计“总论二十四条”、“论各体二十一条”、“论诸家二十二条”。其持论往往折中于“后七子”和“竟陵派”之间,既推崇王世贞《艺苑巵言》及谢榛诗论,又推崇钟惺、谭元春《诗归》,自称“固欲取王、谢、钟、谭四家言为后人式”。其论诗,一方面多称引王、谢、钟、谭之说,从而加以阐发,另一方面又对王、谢、钟、谭之说有所批评、修正,而于李攀龙《诗删》则多所不满。如此折中,自以为是“持平之论”,结果却难免“首鼠两端”之讥。其主要见解,一是要求去“俗”,谓“沧浪论诗有五俗,曰俗意、俗体、俗调、俗语、俗字。然而字句之俗,其病浅;格调之俗,其病深;最下则意俗也”。二是关于诗所涉议论:“王元美言:‘作诗者勿涉议论。’观古今大家,其诗未尝无议论也。”但“迂阔不情之议论”,或“露头巾本色”,或“为论学绳尺”,则“坠魔境”。三是讲究用事之法,以为“经史子集无非诗料”,“汉晋唐宋皆可使”。四是主张解诗应“以意逆志”,“颂其诗必知其人”,“选者、评者俱当于此着眼”,以免曲解诗意。五是称引谢榛“想头别”语,认为“其学别,其识别,其人别,则想不期别而别”,即主个性,贵独到。其论宋诗,谓“有宋诸公,其气骨在长庆、贞元之上,其学识即老杜无以过之。所以渐远于唐者,正以其抗之使高,凿之使深,离于风人之雅致,而又以其胆粗手滑,破坏前人之成法,而开后人之恶习为憾耳。王李诸公一概以为无足齿,似觉太过”。持论较为平允。而论明诗,谓“我明诗道,在开元以后实号中兴,古体虽不及汉、魏,而胜于齐、梁、陈、隋,近体虽不及盛唐,而胜于宋、元、中、晚,正、嘉、隆庆,作者云翔,何、李、李、王,实为领袖。安得谓非当户乎?”则不能无过誉之弊。要之,明代后期诗坛,由“七子”而至于“竟陵”,由“格调”说而至于“性灵”说,由尊唐贬宋而至于唐宋并尊,该书即为此转变期中产物。有《东莱赵氏楹书丛刊》本。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知言养气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风流派·神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