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无达志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王夫之评唐代诗人杨巨源《长安春游》诗:“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故曰诗无达志。”(《唐诗评选》)“诗无达志”强调诗歌本文应当具有被读者灵活领会和理解的可能性。它与王夫之“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说相辅相成。以情自得之说从阅读与欣赏的立场肯定了读者的理解自由,“诗无达志”则从创作的角度向诗人提出如何为读者留下蕴涵丰富、可供多种理解、能启发多重联想的精优本文。这说明王夫之把内蕴丰博富足,为读者联想自由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作为评估一首优秀诗歌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杨巨源这首诗,展示的是长安广陌高楼和富丽安乐的景象,诗的尾联采用以汉比唐的手法,轻轻点出在这人间仙境中生活着的是一些当朝权臣势家。诗人叙说的口气冷静、平和、内敛,究竟他对诗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是欣喜、羡慕、讥讽、诫喻,还是其他什么态度,都很难予以确指,或者说,诗人主观的褒贬意向在诗里表现得并不明确。然而正因为作品“无达志”,故可以“广通诸情”,才能够勾起读者的广泛思索,并作出各自不完全相同的解答。反过来说,如果诗人在一首诗中表达的意图过于具体、明确、落实,未能“广通诸情”,则读者除了与作品建立起一般的认知关系之外,很少再有驰骋想象、运用自己判断力的机会和馀地,对作品寓义就难以有更多地伸发。王夫之明确肯定前一类诗比后一类诗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他反对以议论人诗,因为这正是诗有达志的表现,会框束读者,限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读者成为作品的被动依存对象。他指出诗人作诗应去追求创立风旨,议论则留待读者自己去生发。反对议论入诗至清初早已不是新鲜的观点,王夫之坚持“诗无达志”的创作要求,从诗人、作品、读者三者整体联系的艺术审视点出发,看待诗歌议论化的消极性,这使他的批评具有新意。但是,全盘否定议论入诗并不全面,因为符合审美要求的精美议论仍有可能为读者再创造留下馀地。这是王夫之上述批评欠当之处。此外,“诗无达志”自然有其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明确、具体的诗歌也不乏精品。因此,评价诗歌优劣应该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承认“诗无达志”说的审美理论价值,但不能据此要求以其来代替其他具有积极意义的诗歌批评标准。参见“以情自得”条。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总闻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无达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