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厚
古代诗学概念。清贺贻孙《诗筏》云:“诗文之厚,得之内养。”历朝历代,诗人之“厚”,言者甚多,遂衍为中国诗学的一个审美范畴。其含义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厚”有充实、丰沛之义,在诗文理论中,指作者气盛精健,义理充盈。刘勰说:“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文心雕龙·风骨》)韩愈将“气”比作水,“言”比作“浮物”,“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盈”、“盛”皆是“厚”之谓。这种“厚”的内涵偏重于作者的儒家思想道德修养,并将这种人格的完美当作提高艺术造诣的重要前提。顾炎武《日知录》提倡“重厚”,抨击《风》、《雅》“罪人”(卷一三)。潘德舆《养一斋集》卷之首:“厚必由于性情。”都是强调高深的儒家道德修养对诗歌创作的启导和制约作用。二、“厚”谓深厚、丰博,诗论中指诗人能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和丰厚充实的内容浑然融合在一首诗里,在饱满中给人以无穷的兴味,在雄健中显示出较强的内聚力。钟惺《与高孩之观察》:“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古人诗有两派难入手处:有如元气大化,声臭已绝,此以平而厚者也,《古十九首》、苏李是也;有如高岩浚壑,岸壁无阶,此以险而厚者也,汉《郊祀》、《铙歌》、魏武帝乐府是也。”“平而厚”一类诗的特点是雍穆平远,情深义长;“险而厚”一类诗的特征则为充满奇壮和悲凉之气。这二类诗虽有平实和奇险的不同,然而又都具有丰厚饱满的共同特征,它们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作品整体浑融蕴藉之美,并不以警策佳句见长。《诗筏》:“厚之一言,可蔽《风》、《雅》。《古十九首》,人知其澹,不知其厚。可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这同样是强调“厚”的诗歌浑融蕴藉之美,如果徒有声律格调外在架子,缺乏内蕴神理,这是薄而不厚。三、“厚”又是指诗歌言简意赅,语约义丰的艺术特色。钟惺评《古谚古语》说:“诸谚语有可为诗者,有不可为诗者,总之,古人数字亦可成一篇,读之使人气厚而笔简。”(《古诗归》卷二)谭元春评《笔铭》也说:“古人数字便是一篇大文章。”“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因为古人作诗“简而深”,先“有意思”,尔后才“偶然露出题目”(同上卷一)。这都是推崇上古作品以尽可能少的字句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样一种艺术经验,作为诗人写诗“求厚”的借鉴,克服文字冗长而兴味短缺的弊病。四、“厚”指忠厚、厚道,在诗论中实是“温柔敦厚”的简称。它要求诗人写诗符合和体现儒家主文谲谏、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使维护君主尊严和忧国忧民、纠克时弊二者协调和谐,避免用直露尖锐言辞议论朝政得失,而改用含蓄温和的笔调进行规谏和批评。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风流派·前七子
下一篇:诗词研究·原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