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思无邪
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据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诗中的“思”字,原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而所谓“无邪”,原来也只是描写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在春秋时代,因为政治和“外交”场合的需要,经常赋诗言志,随机应变,所以有“断章取义”的现象。孔子也采用当时流行的“断章取义”办法,改变了“思无邪”的原意,借用来评价整部《诗》三百篇(即今本《诗经》),并把它与政治教化、“仁”“礼”伦理等方面联系了起来,见于《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称“无邪”,据刘宝楠《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谓“归于正”。意思大致不错。有“邪”必有“正”,“正”与“邪”是一对矛盾。孔子称“无邪”,也就是“雅正”之意。不过孔子的“思无邪”一语,实为概括了《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点,并非后儒所称专指思想教化。“无邪”之正,指的就是诗歌的思想情感、语言乐调等的中和之美,其界限还是比较宽广的。三百篇中有对统治者的讽刺,有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有男欢女爱的艳歌情咏,有生活理想的崇高追求,题材多种多样,情感丰富复杂,欢乐、愉悦、哀怨、悲愤,其艺术表现或深沉含蓄,或奔放执着,都被孔子一概列入“无邪”的范围,对于后代诗歌创作及诗论的健康发展,曾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比较而言,汉宋诸儒的理论发挥,表现为思想保守,理解褊狭。如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情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几乎完全抛开诗歌艺术的中和之美,纯从思想方面的正心诚意、伦理教化人手。他们有的以“香草美人”之辞穿凿附会为“忠君爱国”、“思贤若渴”之意,有的则直斥爱情作品为“淫奔之诗”,甚至有趋之极端者,主张“悉削之以遵圣人之至戒”(宋王柏《诗疑》卷一),要把爱情诗赶出艺术王国,这显然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来意旨,导致了后儒理论危机。后来清袁枚即痛加抨击,其《答蕺园论诗书》曰:“且夫诗者由情而生者也,……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缘情之作,纵有非是,亦不过《三百篇》中‘有女同车,伊其相谑’之类,……圣人复生,必不取已安之心而掉磬之也。”(《小仓山房文集》卷三○)为“思无邪”说输入了新内容、新血液。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心斋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