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独抒性灵
古代诗学概念。原是明袁宏道等针对七子派师古拟古的流弊而提出的重视作者个性的创作主张。语见其《叙小修诗》称道其弟中道之诗云:“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文中特意拈出“性灵”二字,指出性灵之语均从自己胸臆流出,不拘于古人格套,故富于个性,“多本色独造语”。又江盈科为袁宏道《敝箧集》作叙,称引了他的一段话,也言及“性灵”:“诗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蛇蜂虿,皆足寄兴,不必《雎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谑语皆是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为沾沾!”在这段话中,作者概括了性灵说在创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一、“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凡是心之所感,即“蝼蛇蜂虿,皆足寄兴”,不必定效古人取材;二、就表达而言,凡是能“以腕运心”,即使是“谐词谑语”,亦所不妨,并不比初、盛唐诗逊色。这样的创作方法即是要求作者从内容到形式,将理学家、古文家所设置的种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统统打破,而一任天机活泼的性灵恣意翱翔,这便是袁宏道等所倡性灵说的精神所在。性灵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庾信称:“含吐性灵,抑扬词气。”(《赵国公集序》)颜之推称:“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颜氏家训·文章篇》)当时所言性灵大抵指一种敏于感受的情性,偏重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故颜之推《文章篇》仍以“原出五经”之“歌咏赋颂”、“书奏箴铭”为文章之正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行有馀力,则可习之”。又称性灵之文“使人矜伐,故忽于操持,果于进取,今世文人,此患弥切”。按照儒家正统的文学观念、抒发个人情趣的文章终是小道,故唐宋以后,随着文以载道思想的流行,文学批评中性灵一词遂不多见。迨至明万历间,伴随着对理学、对七子派复古流弊的批判,伴随着以宣扬个性意识、肯定个人情欲为特征的市民思潮的勃兴,“性灵”一词始逐渐地为文学家所习用,且有了新的含义,用以标示与囿于封建礼教的“性情”有别的、富于个性的、空灵飞动的性格特征。至清代袁枚继承了“独抒性灵”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性灵说”,成为与沈德潜格调说、王士禛神韵说并重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诗论主张。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物象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玉谿生诗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