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白石道人诗说
诗话著作。宋姜夔撰。该书亦称《白石诗说》、《姜氏诗说》,一卷,三十则,一作二十七则。卷前有《自序》,称该书系淳熙丙午(1186)得之于南岳云密峰头一老翁,此可推知其成书当在淳熙丙午之后。书中不涉记事、考证,也不评析具体诗作,全谈诗学理论及诗法。其与江西诗派不同处在于:江西诗派多拘于诗法,唯求字面形式之“工”;姜夔谈诗法却不为法所拘,并认为“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进而提出了比“工”更高的境界,即“妙”:“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妙”固然离不开字面形式,但“妙”处又往往在字面形式之外,需要“悟”而后得。此所谓“悟”,亦非“悟”其“工”,而是“悟”其“妙”。书中还称引苏轼的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认为语贵含蓄,“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前者即所谓“工”,后者即所谓“妙”。“妙”是姜夔诗说的核心。由此出发,书中还提出了诗有“四种高妙”说:“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即看似于事理不通,须细辨而愈觉其通,这是表达事理的高妙;“出自意外”,是立意的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是指构思、想象的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归之于平淡自然,了然无迹,使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这才是“妙”的最高境界,即“自然高妙”。这种“自然高妙”说,显然与主张模仿点化、讲究诗法格律的江西诗说不同。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视诗歌的结尾,指出有四种结尾:一是“词意俱尽”,二是“意尽词不尽”,三是“词尽意不尽”,四是“词意俱不尽”。“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词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实际上,不论哪一种结尾,都要求含蓄有馀,耐人寻味。姜夔关于诗歌结尾的意见,为前人所未曾道及,并常为后人所称引。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其后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以及清代的“神韵”说有一定影响。有《历代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
上一篇:诗词研究·重要诗人·白居易
下一篇:诗词研究·重要诗人·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