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少颖悟、刻苦为学,读书多新解,绰有文名。家贫,从其父(塾师)学。弱冠,往真州读书,兼学书画,后即在此设村塾,鬻书画以自给,并时出游以开拓心胸。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中举。高宗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未即授官。乾隆五年,再至京师,受到慎郡王紫琼道人允禧礼遇。乾隆六年被选为山东范县知县,后转为潍县知县,在范县五年,潍县七年。官潍县时,岁歉收,人相食,燮以工代赈,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流供给;有积粟者,则责其平粜。救人无数,而因忤大吏,罢归。晚年居扬州,以鬻书画为生。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与金农、李觯等开创了不拘古法的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之一。燮为人放浪不羁,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弟子游,日放言高谈,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而其根本则源于儒家仁爱学说。故其自言:“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板桥自叙》)燮诗多为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与题画之作。其《悍吏》诗“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比吏为豺狼;《私刑恶》揭露鱼肉乡里的酷吏,写他们用极端残酷的刑法折磨不能遂其欲的百姓;《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等揭露了社会的不平,描绘了社会中弱者——孤儿与儿媳的悲惨遭遇。其他如《还家行》写饥民还乡后去赎典出的妻子和此女与后夫及所生子女别离的惨剧;《思归行》再现了农村破产之景象。燮以这些作品自豪,曾说取之与吴嘉纪描绘民间疾苦诗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题画诗亦时与百姓苦乐相联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更多的题画诗是借以明志,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以白描取胜,风格质朴泼辣,富于意趣,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张维屏引《松轩随笔》言其诗、书、画“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国朝诗人徵略》),故其作品具有感人力量。亦工词善文。有人认为其词佳于诗。其文浅近,其家书写日常生活及琐屑情感,娓娓道来,亦颇动人。其《道情十首》则以民歌形式抒发人生感慨,通俗流畅,妙语警人。除大量书、画作品传世外,其诗词文集有《板桥诗钞》二卷、《题画诗》一卷、《补遗》一卷、《板桥词钞》一卷、《板桥家书》一卷,今人编为《郑板桥全集》。《清史稿》卷五○四、《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郑声淫
下一篇: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地方总集·金华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