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中国古诗在俄苏
中俄两国的接触交往,一般认为始于十六世纪,而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日渐得以深入发展。中国诗歌传播到俄国后,很早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迄今所知,第一篇由中文直接译出的诗歌发表于1793年。是年,文学作品选集《趣味、理智与情感读本》第十册(刊于莫斯科)上,载有一段不长的文字,上题“中国诗歌”字样,下用俄文字母音译,并附有意译和简短说明。译者未曾署名,只注了个字母“П”,这可能是他姓氏的字头。
在十九世纪,学术研究有了较大改变。俄国汉学奠基人比丘林居华十馀年,熟谙汉、满、蒙、藏数种语言,举凡文学、哲学、地理、历史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翻译了多处引《诗》论《诗》的《四书》及朱熹批注,而且翻译了蒙童读物《三字经》(1832)。《三字经》通篇叶韵,可视为三言诗。这个世纪下半叶,俄国科学院院士瓦西里耶夫开始崭露头角。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破天荒地把中国文学当作一个专门学科加以研究。他所撰《中国文学史纲要》(1880)一书,成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同类著作的开山之作,其中含有相当多的中诗俄译。他还有单行本《〈诗经〉译注》(1882)传世,亦是正确看待这部诗歌总集的第一人。他明确指出,“《诗经》,尤其是《国风》部分,基本上是中国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典籍”,并且特别强调它的全人类价值,认为其中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理想。就当时神学色彩尚未消失殆尽的欧美汉学而言,他的这些看法无疑是新人耳目的。
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在十月革命(1917年)以后,中诗俄译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单篇作品、个人专集、以及诗人合集),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著作,中国诗歌在俄罗斯传播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诗研究已经成为俄国汉学中蔚为壮观的一个分支。
中诗俄译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先秦两汉魏晋诗歌,一是唐宋诗词。《诗经》和《楚辞》以其固有的艺术特质,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在费德林看来,《诗经》堪与世界名著《伊利亚特》、《奥德赛》、《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伊戈尔远征记》等相比。宏观比较激发了译介这两部诗集的兴趣。汉乐府、三曹、陶渊明等,也为俄苏读者所喜爱,也拥有较多译本。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构成了另一热点。早在十月革命以前,阿列克谢耶夫便开始翻译、研究司空图,写下了《中国论诗的长诗》(1916)一书。此后他与门生一起,也注意译介唐代其他诗人。在二三十年代,俄国读者就已经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人的诗歌。近几十年,唐诗俄译的规模有所扩大,涉及更多的诗作。在唐代诗人中,杜甫最受俄国学者的重视,其诗作的译介研究多而且深。宋代俄译的重点,在词而不在诗,但也有学者译介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诗人。这个世纪比较重要的诗人合译或专译为数不少,如郭沫若、费德林(合编)的《中国诗歌集》(1957—1958)、吉托维奇的《中国古典作家抒情诗集》(1962)、艾德林的《中国古典诗歌集》(1975)、瓦赫金的《乐府》(两种,1959、1962)、切尔卡斯基的《曹植诗集》(1973)、艾德林的《陶渊明诗歌集》(1972)、吉托维奇的《王维诗集》(1959)、《李白抒情诗选》(1956、1957)和《杜甫抒情诗集》(1967)、艾德林的《白居易诗集》(1978)。这些译者,一般都是相应诗人的研究家。此外,李谢维奇研究乐府、费什曼研究李白、谢列布里亚科夫研究杜甫和陆游、达格丹诺夫研究王维等等,也享誉学界。
译诗实践一般与译诗艺术的探讨并辔而行。现代新汉学奠基人B·M·阿列克谢耶夫,很重视中诗俄译真实性与通俗性。他反对按照简单的文字对译法,把原作弄成只有专门家才能看懂的支离破碎、枯燥陌生的文献材料,而主张既要保持原作艺术上的完整性,又要采取适合俄国读者欣赏习惯的表达形式,使之仅凭本民族的审美素养,即可品味原作的美学意蕴,获得足够的美感享受。1948年4月,他在列宁格勒大学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关于中诗俄译的报告(题为《用俄文翻译中国古代经书〈诗经〉的前提条件》)。他认为,从历代的翻译实践来看,较好的译本具有五个优点:一、总体意旨上忠于原文;二、采用俄国古诗的韵律;三、照顾一般的阅读习惯,不使译文充斥过于艰深晦涩的异国情调;四、避免一般欧洲人所希望的那种肤浅的民俗学解释,不把诗歌译成表达浅薄爱情、性欲的东西,而是保持趣味与情感的高雅;五、不在译文中掺杂过多的专业化研究,而把这些东西放到注释和附录的说明中去,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这里虽然是指《诗经》俄译,但可视为中诗俄译的通则。
中国古典诗歌在俄苏两个多世纪的传播史,赋予俄苏汉学如下特点:第一是现实主义观点与考据式研究方法相结合(即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我国清代“朴学”考据之风相结合);第二是与中国学术密切呼应(如我国重视杜甫研究,俄苏亦重视,郭沫若和费德林等还合作选编中诗);第三是译介与研究中国诗歌时,注重基础性与普及性;第四是学术视野宏远、通达,常常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上考虑中诗的文学价值。
上一篇:诗词研究·中国古典诗论在西方
下一篇:诗词研究·中国古诗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