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元好问
字裕云,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先系出鲜卑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元氏。北宋末,由河南迁居山西。生父元德明亦以诗文鸣,有《东岩集》。他自幼即过继于叔父格,幼年曾随其宦游于掖县、冀州、陵川、陇城诸地。他七岁能诗,称神童。十馀岁时,先后受教于当时的古文家路铎和学者郝天挺。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南下,陷秀容,其兄好古遇难。好问举家南渡。曾先后迁居河南福昌之三乡、登封。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鸿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正大三年,出为镇平令。次年,改内乡令,一年后丁母忧去职。正大八年,出为南阳令。当年秋,受诏入汴京,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入汴京。好问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被羁管于聊城。摆脱羁管后,曾移居冠氏,此后二十馀年中,过着遗民生活。五十岁时,回到故乡,筑野史亭,悉心著述,以传文存史为己任。在访诗和收集史料的过程中,曾往来于晋、豫、鲁、冀等地。蒙古宪宗七年(1257),卒于获鹿寓舍,终年六十八岁。好问有多方面成就。史学方面,著有《壬辰杂编》、《南冠录》、《金源君臣言行录》,均佚。今存之《中州集》以诗存史,后附《中州乐府》,与其已佚之《壬辰杂编》一起,为元人修《金史》提供了大量史料。文学方面,编有《锦机》、《杜诗学》、《唐诗鼓吹》、《东坡诗雅》、《东坡乐府集选》等书,除《唐诗鼓吹》外,均佚。好问一生,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一生作诗五千馀首,今犹存约四分之一。其大量作品反映所经历的时代动乱,著名的如《石岭关书所见》、《箕山》、《琴台》、《宛丘叹》、《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南冠行》、《续小娘歌十首》等,对其诗,历来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为“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清人赵翼赞其律诗云:“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其词题材广泛,山河之痛、儿女之情,都是其内容。况周颐《蕙风词话》谓为“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寄托于词”。但也有如张炎《词源》所谓“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之作。其馀古文、散曲,亦均有可观。《金史》本传云:“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所著尚有志怪小说集《续夷坚志》四卷存世,内容皆“中原陆沉之事”(荣誉《续夷坚志序》),并非单纯为洪迈《夷坚志》之仿作。好问早年有志于文学批评。以诗论诗,尤为所长。《论诗三十首》、《论诗三首》、《自题〈中州集〉后五首》等,都集中反映了其诗歌批评的见解。其馀衡文品诗,尚可见于《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引》及《中州集》诸小传中。他把诗歌美学的核心归结为“诚”,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说:“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认为诗歌的特质,在于真情实感,表现出“天然”与“真淳”,因而强烈反对诗歌美学上的形式主义和模拟复古。他的许多真知灼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宝贵遗产。其诗、文、词、曲均收入《遗山先生文集》。《全金诗》录其诗一千三百八十三首。生平事迹见其自作《南冠录引》、元郝经《遗山先生墓铭》、《祭遗山先生文》、清翁方纲《元遗山先生年谱》、凌廷堪《元遗山先生年谱》、施国祁《元遗山先生年谱》、余集《遗山先生年谱略》、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丁晏《元遗山年谱》等。今人缪钺有《元遗山年谱汇纂》。《金史》卷一二六有传。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佩文韵府
下一篇: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