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势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是在“道”、“文”、“意境”等范畴之下,与“形”、“神”、“风骨”、“气象”等处于同一理论层次。在诸多文艺样式的创作中,“势”指人们借助语言文字或声音节奏,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而展现的艺术节律或变化动态。“势”既是构成文艺作品整体美的审美要素,同时又作为审美鉴赏和艺术评价的一种特定标准。刘勰《文心雕龙》专设《定势》篇,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唐宋以后,“势”的理论运用愈加广泛,义蕴也愈加丰富。但“势”作为中国古文论中特有的审美概念,有其深厚的文化内蕴。“势”在先秦的哲学、军事论著中已广为运用。如兵书《孙子》有《势》篇,谓“战势不过奇正”,“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用“势”来概括战争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静流止的变化节律及其必然趋势。而《管子》中有《势》、《形势》等篇,把“势”看作宇宙万物之“道”的表现形态,自然节律及其发展趋势的内在驱动力。这些意见,虽非论艺,但为后代文论家将“势”向审美范畴转变,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书论、画论早在汉魏时代已受其影响,如《全后汉文》录有东汉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隶势》,文字虽可能是经过西晋卫恒整理加工而成,但论其理论渊源,决非纯属伪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定势”的理论,并非偶然。此后,至唐代,有《文镜秘府论》地卷所录《十七势》,皎然《诗式》有《明势》,齐己《风骚旨格》“诗有十势”,清王夫之《薑斋诗话》等,于诗歌创作之“势”,论述日渐广泛。综合言之,“势”的审美义蕴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层次,即客体、主体、艺术手段、文学作品。在客体层次上,“势”指现实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运动规律、存在秩序、发展变化的艺术态势。如《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自然之势”,“势”是由作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的“气”的流动、贯注而形成的节律。“势”与“形”或“体”相须为用,灵活多变而相机制宜,蕴含着艺术活动中的动态美。在主体层上,“势”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心理定向发展的思维规律及其内在心理驱动力。如《文镜秘府论》地卷所录王昌龄论诗“十七势”,每“势”之后,都有详细说明和例证。其第九“感兴势”云:“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势”与诗人的灵感相关,指诗人思维和情感活动在外物激发诱导下的高度活跃的艺术节律。在艺术方法层次上,主要指不同的文学样式运用不同的艺术媒介和手段,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如《文心雕龙·声律》云:“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物色》:“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指诗赋创作中运用词采、声律以造艺术之势,甚至也包括了因文体之异而进行正确选择的行文气势,如《定势》云:“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势”有时又指艺术构思和整体布局的匠心及其审美的效果。如皎然《诗式》论“明势”云:“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文章开阖作用之势)。”而在作品层次上,“势”指艺术境界中的动态美及其鉴赏者的心理效应。如王夫之《薑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其所称“势”,不仅指作品气势或体势,更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概括和审美升华,在有限的时空中,集中表现“人情物理之变”的动态、趋势,给人以馀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动与静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论著述·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