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品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主要涉及艺术的批评与鉴赏问题。语见钟嵘《诗品序》:“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至斯三品升降。”其所称“品”,语源极古。《易·乾》云:“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品物”指众多之物。《晏子春秋》外篇下二:“品人饰礼烦事。”“品人”即众人,众座。《尚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国语·周语中》:“外官不过九品。”“品”指人的尊卑等差。以上“品”作名词用。也有作动词用的,如《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郑玄注:“品者,每物皆尝之。”上述“品”的古义,虽不含审美意味,但却是后世作为审美概念发生的语源始基。品,作为一般语词向审美概念转化,始于汉而完成于六朝。其发展轨迹是从品人到品艺,从理性判断到审美鉴赏。班固《汉书·扬雄传》录《法言》序目:“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撰《渊骞》第十一。”颜师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这还多是对人物等差作理性评判。到了汉末,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传序》),风气大盛。又《后汉书·许劭传》云:“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在对人的品藻、品题中,审美意味也发展、丰富起来。故《世说新语》专立《品藻》门,品评人物,而尤重风神、韵度及气骨之美。如《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其品评偏于人物的精神品格、风度气质和个性特征的审美鉴赏。山涛之品嵇康,更是形象地描述了品评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在这种时代风尚中,六朝文士对书画和诗歌的品评鉴赏,也日渐发展。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直接以“品”名书,其序云:“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此后姚最有《续画品录》。论书法有梁庾肩吾《书品》,载汉至齐梁书法家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九品,每品各系以论,从内容到结构、形式,都成熟了。而钟嵘《诗品》就在这一品评人物和艺术作品蔚成风气的时代美学思潮中脱颖而出,最早说明“品”这一审美概念的意义。概言之,“品”的义蕴有五方面:一是评析优劣,分出等差。钟嵘将诗人分上、中、下三品,其“品”已含优劣之义。二是赏评概括,掎摭利病。《诗品》品评各家多属此类。三是追溯渊源,分别流品。四是体验品味,标举名作。如品评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五是品录、品选各家作品。总之,到了六朝的齐梁时代,“品”作为文学艺术的审美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理性判断减弱,而纯粹审美判断的内容日渐丰富多样。“品”的形成和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已完成了从社会政治的教化批评,向纯粹审美评赏的历史转折。而发展到唐宋以后,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横向扩展,其理论义蕴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以画品、书品、文品、诗品、赋品、曲品、词品直接命名之作,已不胜枚举。综括起来,“品”义在以下三方面有重大发展:一是“品第”各家成就,不仅仅笼统分别等差,而是按各家作品审美品格特征及其艺术造诣来分序列。如唐张怀瓘《书断》直接以神、妙、能三品分优劣。二是专门品味审美境界而不分等级,这类论著以唐司空图《诗品》首开先例。他按作品审美风格特征和艺术规律分为《雄浑》、《冲淡》等二十四品,凡是具有独立审美品格的艺术境界和美的形态,皆可入“品”。这类著作很多。三是扩展到讨论创作方法、艺术规律和作者之用心。如清袁枚《续诗品》。“品”作为审美概念,含义丰富,延用至今,影响不衰。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和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唐诗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