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大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具有多层涵义。首先,其最高意义指宇宙本体及其自身固有的审美属性。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所称“大”,指宇宙本体本身所自有的美,它是世界一切美之所以产出的本原。其理论肇自先秦道家之“道”,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之义无所不包,无声无息,无形无象,人无法感知它,但它却运动变化,无止无息,无所不在,具有空间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无尽性。所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大象”并非可闻之声和可见之象,而是它们的无形本体。人的感官虽然无法直接把握,但它却是天下一切美之所以产生的本原。“大”是至高无上的“道”的属性,也是美的本体,它无形无迹、无声无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虽然感官无法直接把握,但是只要人顺乎自然之道,也就立心于“大”,体现了本体之美。其次,“大”指具体事物的某种特殊属性——即伟大。伟大事物虽然有形有象,有具体时间、空间,但是人的感官却难以把握,它有神奇功能,而人的思维却只能体认而无从究诘。如天地之“大”即是典型。《庄子·天道》云:“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其实,不仅是道家,先秦儒家同样尊崇天道之大德。如《易·乾》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又云:“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由此引申,人取法天地,顺应自然而创造的光辉事业亦谓之“大”。如《论语·泰伯》:“子曰:大哉!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这层意义上,“大”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崇高,或者是具有崇高感的伟大事物,但其意义与西方美学中悲剧意识的崇高有质的差异。《易·乾·文言》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这就是“大”之所以具有崇高伟大之美的实质所在。再次,是指人的审美活动中的义蕴。在这个层次上,“大”与“小”对举,用以概括人所感受到的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意义。具体地说,“大”与“小”在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上构成了相互映衬、对比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其一是视觉、听觉形象的“大”与“小”。主要表现在书画或音乐艺术的创作鉴赏活动中,具体事例此不赘言。其二,“大”与“小”是指艺术创作中选用个别物象以寄寓其广大精深的内容或精神。如《史记·屈原列传》评《离骚》云:“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又《文心雕龙·比兴》篇:“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这也就是韩康伯注《易》时所说:“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小”是作为载体的物象,“大”则是由此联想引申的巨大意义。清刘熙载把这一艺术方法表述为“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艺概·诗概》)。其三,“大”与“小”还可指艺术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的审美特征。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大”是指艺术境界的雄浑阔大,属于壮美;而“小”则取象玲珑,小巧可爱,属于优美:二者各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相互映衬,难分轩轾。另外,艺术境界的大与小,也不能只看作品取象本身,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涵盖功能,看其“象外之象”,用现在的话说,即考察其因“小”寓“大”的艺术典型化的程度。有的物象虽“小”而境界实“大”;也有的内在审美义蕴并不丰富而张皇使大,物象虽“大”而境界实“小”。在诗歌意境创造中,“大”与“小”辩证统一,双方对转,内容丰富而形态多样。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境界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