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妙悟
古代诗学概念。讨论有关诗歌创作形象思维中的有关灵感问题。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一词由“妙”与“悟”两个词素组成。“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原是道玄及佛学中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后引入诗歌美学而具特殊审美意蕴。而“妙悟”之“妙”,正是指出了“悟”这一广泛运用于哲学领域的特殊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活动中所独具的审美内涵,使“妙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维方式。近代章炳麟《小学答问》云:“妙有二谊:一为美,《广雅》:‘妙,好也。’一为微……汉世多言微眇。”《老子》一章早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话,说明“妙”不仅是美好,而且是支配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过与一般的规律不同,它是精微奥妙,莫可名状,却又确实存在,只能强名之为“妙”。至于“妙悟”连称构成一词,佛学早有,如《肇论·涅槃无名论·妙存》云:“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即在于真。”严羽的“妙悟”说虽然可能据此引发,但却直接用之论诗,并赋予其新的特殊的审美涵义。他认为“妙悟”是诗人把握诗歌审美特质——“兴趣”的关键,是人们学诗、作诗以及赏诗的必经之路。而“妙悟”又是人们“熟参”古代优秀诗人作品的结果。因此,要“妙悟”又必须“熟参”。在这里,严羽的“妙悟”与今人所称的“灵感”近似,指的是诗歌创作如学禅者领悟真如佛性一样,必须领悟诗歌的“兴趣”及其艺术特质。诗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文章,诗人创作灵感的爆发,带有一定的直觉思维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应从审美整体去加以形象地把握。今人钱钟书《谈艺录》云:“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这样解释“妙悟”,基本符合严羽的本意。原来,佛学之“悟”有顿、渐之分。而严羽之“悟”,则揉合了顿、渐二门,由平素之渐悟(如所谓“熟参”),而入顿悟之门(即“妙悟”)。因为诗歌创作之“妙悟”,属直觉思维,这种艺术灵感,虽是骤然爆发,但却来之不易,是以多读书多穷理为前提的。所以学诗必须树立“真识”,熟读汉魏古诗到唐宋诸大家代表诗作,认真体味辨别,才能明白诗家三昧而恍然大彻大悟。一旦艺术之真是非了然于胸中,则由渐而顿,灵感纷至沓来,“妙悟”不求自至。严羽的“妙悟”说,对后代影响甚大,特别是明清以后的神韵诗派,更深受影响。还有像王夫之《古诗评选》也称:“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谓无理,正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耳。且如飞蓬,何首可搔? 而不妨之搔首,以理求之,讵不蹭蹬!”正是从诗歌创作活动中艺术思维、审美把握的特殊规律着眼来理解“妙悟”,启发了后世对于诗歌艺术特质的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大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风流派·宋初诗歌革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