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结构主义研究
结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是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种学科的方法论。结构主义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中经布拉格语言学派进一步开拓,至六十年代法国诸家(包括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德雷达、克莉思特娃等)的新作纷纷问世而臻于鼎盛。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七十年代中期已开始衰落,而作为一种方法论,却依然吸引着学者们的兴趣。结构主义的要义是,视语言为文学作品的表层意义的传达媒介,认为其下隐藏着借成规而形成的深层系统,它体现着文学与社会、与人生的深刻关联。因此,结构主义学者总是将作品的表层因素(词语、意象、母题、音韵等)拆解开来,重新组成某种模式或体系,以之阐明潜在意义。旅法学者程纪贤关于李白《玉阶怨》的剖析,是以结构主义研究唐诗的例子。他说,这首诗的大意很简单:夜间,一位女子宫阶前等待恋人,经过很长时间,他没有来。由于心灰意冷,夜寒袭人,她退回屋内。她在此继续等待,透过水晶帘,向明月吐露自己的心愿和悲伤。但诗中的叙事因素无非是几个中性的行为动词,而描写诸如孤独、灰心、悲伤、盼望重逢等情感的词语一概无见。诗中的主角也被省略了,读者可以从内部体验这个人物的情愫。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即“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和“秋月”),创造了一个紧凑的世界。其中,事物的线性发展维持在隐喻层次上。所有意象都代表光亮或透明之物,给人以规则地由此生彼的印象:
结合轴 选择轴
这是个单行的线性进程,但最后的意象“秋月”可以通过其他意象,与第一个意象“玉阶”联系起来:
“秋月”给每个意象以充分的光亮,即给它们以充分的意义。月光照射在空荡荡的“玉阶”上,加重了诗中令人伤感的气氛;而那种往复循环、无休无止的运动,也只能强化主人公内心里驱之复来的烦乱思绪。程氏还认为,这一线性发展中的纵聚合组织,还可在意象层次上证明雅可布森所谓的从选择轴向组合轴上的投射。诗人巧妙而精细地使语言功能扩而大之,空间层面于是被引入了时间秩序。这些彼此对立的意象,仿佛“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诗意:上述让意象自由“发挥作用”的方法,是结构精简的首要条件,而这,又是把内外远近之物以及主体与客体统一在一起的结构。内在世界使自己向外投射,同时外在世界变成了内在世界的符号。“玉”既是台阶,又是女人的肌肤;“露”既是夜间的寒意,又是女人的愿望;“玲珑”既是女人凝望明月的面孔,又是透过水晶帘幕所见的明月。那轮既作为遥远存在又作为内在情感的明月本身,每遇到一个物体,就无不使之产生新的意蕴。中国古代诗人对夜间十分敏感,月亮是他们喜用的最基本的象征之一。通过保持原始律动的符号的介入,这首诗揭示了一个神话般的、物我交往的月夜的秘密(《中国诗歌的写作》,巴黎,1977)。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论著述·竹庄诗话
下一篇:诗词研究·重要诗人·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