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诗式
诗论著作。唐释皎然撰。皎然(720—800?)俗姓谢,字清昼(一作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久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诵习佛典之馀,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吟咏,时号“江东名僧”。有《杼山集》。《诗式》一书泛论诗歌法式,有一卷本和五卷本。前者为简写本;后者据其序言,系湖州长史李洪在吴生协助下点窜而成,亦非原貌。《文镜秘府论》、《吟窗杂录》等书征引、辑录之《诗议》、《诗评》(或作《评论》)及《诗式》,均有不见于五卷本之内容。虽题名不同,但这些内容可能就包含于《诗式》之中。《诗式》受钟嵘《诗品》影响颇大。就结构而言,《诗品》序有三章,分置各卷之首,五卷本《诗式》序亦有三段,分列于卷首、卷一和卷五前,卷一之序还标有“中序”二字。《诗式》的美学理想是追求“自然”、“天真”、“性情”,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此乃承《诗品》“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之意。钟嵘反对四声八病之拘忌,《诗式·明四声》亦指出:“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可见,尽管皎然对钟嵘偶有非议,但受其影响之迹是显而易见的。《诗式》为较有系统的诗论专著。卷一总述诗法及诗论,其后以汉代至中唐的“名篇丽句”按“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等分列五格,并以“十九字”作诗体分类,对一些诗句予以评论。其中有不少精到见解。如“取境”,强调构思的艰苦,“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些论述在中国古代意境理论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其取境理论,从创作上来看,显然是以谢灵运诗为总结对象的。又如论诗味,主张“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谓“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则与六朝的“隐秀”论有渊源关系,而在表达上更为明晰全面。再如论风格,有“辨体一十九字”,其中有偏于思想品德者,如高、逸、忠、节、志、气、德、诚、闲、达、悲、怨等,有偏于艺术表现者,如情、思、意、力等,有偏于诗境描摹者,如静、远等。此外,如“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等条,亦颇具艺术辩证法。《诗式》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写作格式,如“诗有四不”等,奠定了晚唐五代诗格的基本模式。其理论影响如论“势”,晚唐诗格著作所列“势”名有直接取于此书者;论“十九体”,晚唐诗格著作亦有拟之者;而论“作用”,则至宋代形成“体用”说。就审美思想的发展而言,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都是对皎然诗论的继承和发展。可见此书在中国诗论史上之重要地位。此书一卷本,有《说郛》、《历代诗话》本;五卷本有《十万卷楼丛书》本。今人整理者,有许清云《皎然诗式辑校新编》(1984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版)、李壮鹰《诗式校注》(1986年齐鲁书社版)等。
上一篇: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学
下一篇: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