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拟
源于希腊文,意为“模仿”;这是一种戏剧形式,演员主要靠动作来表演故事。古希腊和古罗马均有摹拟,这种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于日常生活中模仿人物和场面的本能。但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它是在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发起来的,当地作者索夫龙(约公元前5世纪)用口语散文体撰写一些近乎粗俗的现实戏剧场面。其后希罗达斯(约公元前3世纪)使用格律写了摹拟作品,影响及于忒奥克里托斯(亚历山大流派诗歌)、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古罗马喜剧)、贺拉斯(《长短句》《讽刺诗集》)以及戴希莫斯·拉伯里乌斯(公元前1世纪罗马摹拟作家,其著作仅存一些片断)等。摹拟作品基本上是一种滑稽戏,但又不同于喜剧,因为它不需要故事情节,只强调人物的刻画。摹拟作品虽然品位通俗甚至卑俗,但是十分流行。基督教教会曾展开了一场反对摹拟作品及其演员的斗争,最后,到大约5世纪时,所有参加摹拟剧表演者一律被开除教籍。作为一种文艺类型,摹拟于16世纪又在意大利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法国和英国,直到19世纪法国的三幕摹拟剧《流浪儿》问世,才结束了摹拟剧作为一个文学类型在西方的流行。在当代,摹拟创作又重新出现,但只是作为戏剧创作的技巧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是哑剧式的,完全靠动作而不用语言。
上一篇:摩洛哥法语文学
下一篇: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