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表达
这种修辞格以迂回的说法来指出某种事物,通过描绘接近于完整的或者部分的定义来表达其意义。昆提利安曾对两种迂回表达法进行了区别:婉言式的(如用“众生之主”来表示上帝)和描写性的(如用“游荡的星”来表示行星)。第一种也包括那些使不好的含义有所减弱的说法,如用“谢世”来表达“死亡”;虽然在圣经和荷马史诗中都曾广泛地使用迂回表达,但是它真正发展为诗歌写作一种重要特色则始于卢克莱修和维吉尔;通过他们的影响,从整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诗歌,迂回表达成为史诗和描写性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迂回表达在更早的时期可能已有使用,其根据是日耳曼语诗歌中的比喻性复合语。16世纪时,由于“七星诗社”的作家们采用这种修辞格,使之在欧洲各地广泛流行,并直接导致17世纪、18世纪时一整套新词语的确立,其中很多符合当时对科学定义不断增长的兴趣(如用“自由流动的液体”来表示水)。18世纪以来,这种形式已失去了原来的“高雅”色彩,往往只见于为了取得幽默效果而运用的夸张性表现手法之中,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就可见到这种用法。在修辞学历史上,通常认为迂回表达是一种比喻性修辞格;朗吉努斯曾对它的功效做过最好的分析,说明了如果使用得当,便能表达高雅的思想;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流于粗俗与浮夸。
上一篇:辛伯达航海旅行记
下一篇:迈哈福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