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
严格地说,拟声指的是使用摹拟声响造词,例如蛇发出的嘶嘶声(hiss)、挥鞭的劈啪声(snap)、蜜蜂的嗡嗡声(buzz)、金属撞击的叮当声(clash)、流水的潺潺声(murmur)等。广义上说,拟声又可以指运用某种词的组合,使其产生某种音一义对应效果,借以表达某种声响、某种动作或某种情感。以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两行诗为例:
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
And murmuring of innumerable bees,
古老的榆树上鸽子在咕咕呻吟,
无数的蜜蜂嗡嗡不停。
其中的“moan”和“murmuring”两个词是严格意义上的拟声词,表示“低沉”“沉闷”的意义。但是从广义上说,“immemorial”“innumerable”“elms”三个词中的/m/,/n/,/r/等音加强了以上两个拟声词的“低沉”“沉闷”的意义,因此,整个诗句都起着拟声作用。
关于声音本身是否能够表示意义,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莱丁与格雷夫斯在《现代派诗歌概述》一书中指出,上述所举丁尼生诗句中的/m/,/n/,/r/等音,如果重现于另一个意义不同的句子中,那么这些音在原诗句中所表示的“低沉”“沉闷”的意义就会完全丧失;例如:
More ordure never will renew ourmidden's pure manure.
粪堆上再添粪,依旧龌龊难闻。
其中也不乏/m/、/n/、/r/诸音,但在这里,这些音自然不可能表达像丁尼生诗句中的那种雅意。然而,另一方面,实验证明语音在有限范围内能有表意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往往被人夸大,甚至扩展到纯属幻觉性的意义对应范畴。英国诗人蒲柏曾有一句名言:“音应似义之回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回声总是事后发生而不是事前发生的。多数读者都会同意,上面举出丁尼生的诗句用音是适合于他要表达的意义的;如果做如下改动,就显得音义失谐了。
The moan of doves in stately an-cient oaks
And quiet murmuring of countless bees.
伟岸的橡树上鸽子咕咕呻吟,
无数的蜜蜂悄声嗡嗡。
拟声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也曾引起许多争论。有人认为它是诗人在表现手法上的最高成就;有人则提出异议,认为它是表现技巧上的障眼法,完全脱离了诗歌的本质特点。从历史资料看,伟大的诗歌不一定使用拟声,但是各国的伟大诗人却都追求拟声。例如,在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中可以听到奔驰的马蹄声,而恩尼乌斯的诗歌中则震响着急促的军号声。又如中国诗人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李白的“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均用了拟声。纵观世界古今名诗,不乏拟声佳句。
上一篇:拟人法
下一篇:摩诃婆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