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篇
这个术语指的是在内容上互相补充、相反相成或者一问一答的两篇诗歌。英国诗歌中最知名的姊妹诗篇是弥尔顿的《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这两者是真正成对的诗篇,以修辞式散文的方式,使白天和黑夜,青年和老年等等各自提出自己的长处,互相争衡。由于修辞性的铺陈伸缩自由,由于讽刺和赞颂都可以使用许多同样的主题,所以在许多文学形式中都有由互相对立的两篇作品构成的一组内容,但是真正成对的诗篇在英国文学中并不多见。弥尔顿以后,亚伯拉罕·考利写过《反对希望》和《赞成希望》;前一首诗也和理查德·克拉肖的《赞成希望》成对。这些内容互相对立的诗篇有时采用诗节彼此交替的形式,印成一篇作品,例如考利和克拉肖关于“希望”的诗,马利娅·泰塞尔沙德·菲瑟(17世纪荷兰诗人)的《粗野和温驯的歌手》,罗伯特·伯顿的《作家忧伤的摘要》,以及和萨克林的《反对享受》交织在一起排印的埃德蒙·沃勒的《答约翰·萨克林爵士诗》。有些诗是由一位诗人模仿另一位诗人的作品的某些成分而相配成对的应答诗。例如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致情人诗》就曾引起许多模仿原诗特点的应答诗。
真正的应答诗包含有借诗进行社会交往的意味,中国、朝鲜、日本都有这种诗歌的大量汇编。这些国家的古典诗歌传统认为,在把诗写给对方时,就已经认定对方也是诗人。事实上,当时在许多场合都互致诗歌,就像今天用散文式书信或电话进行联系通讯一样。日本人有时还把一些实际上并不相配的诗歌汇编在一起,加上一个题目,这就产生了一种称为“诗歌故事”的类型。日本古代还盛行诗歌比赛,由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的诗人按照指定的题目写诗,由一名或一名以上的裁判评定优劣。这些比赛的场面一般都比较隆重。这些比赛还有一种变化形式,即自吟自答诗,这是由一位诗人就每一个题目写出两首诗歌,然后交给有名望的批评家加以评定。
相隔一段时间写作的两首诗也可以配成姊妹篇。最近对维吉尔的《田园牧歌》与《农事诗》的研究表明,前一部诗集10卷中的各首诗歌与后一部诗集4卷中的各首诗歌具有对称的特点。最近的其它研究还显示一些较大型的诗歌集也具有这种对称性的特点,如彼特拉克的《歌集》与斯宾塞的《爱情小诗》。这些诗集的对称性还往往以历书年月或者其它数字特点作为基础。但是约翰·多恩的两首周年纪念诗歌——《世界的组织构造》和《灵魂的进程》,则更多是由主题、音调、时节等的关系与对比而形成姊妹篇的。
姊妹诗的技巧十分自然,一些近代诗人仍然继续采用这种形式。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就包含了许多对应的诗歌,而且只有通过其对比才能了解全诗的意义。同样,罗伯特·布朗宁的《夜晚相逢》和《清晨告别》则使两种相关的经验配合起来。其他的近代诗人也以问答体或直接的模仿形式进行过姊妹诗的创作。
上一篇:奇喻
下一篇:孟加拉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