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亦作“谐力”,是现代批评与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常见术语。一般指“一种艺术作品中各对立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朗文现代英语词典》),也可以说张力是指聚合一种艺术作品中各个不同思想、概念的力量。
约翰·杜威指出:一种文艺作品如果没有内部张力,就不可能有序展开、完满结尾。张力的聚合作用说明了艺术家的才智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位批评家T·E·休姆对诗人的想象力评论道:“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一下子就能把出现在脑海中的一首诗或一幅画的多个重要思想抓住并进行组合。当大脑集中于某一种思想时,它同时又在处理并修正其他所有的与此相关的思想,从不放过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类似的观点亦可在柯尔律治的《文学传记》以及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艺术》中找到。张力的概念同诗歌和小说的有机论,特别是同想象性文学强调悟性和才能的理论有关。张力也与理查兹的综合理论(对不协调成分的调和)以及布鲁克斯的反语理论有关。关心张力和了解张力的文学批评家,在对想象性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力图阐明才智与语言载体之间的关系,论证和评价协调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方式以及用语言表达这种对立统一的适当形式。
艾伦·泰特在《诗歌中的张力》中给张力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含义。他通过砍掉逻辑术语extension(延伸)和intension (意图)两词的前缀而得出tension(张力)这个术语。tension的字面意义是“拉紧”“伸展”,泰特正是从该术语的字面意义方面阐述张力的含义。泰特说:“我们也可以从字面意义出发,研究隐喻意义复杂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隐喻的意义在每个演变阶段都具有连贯性。R·P·华伦在讨论“纯诗歌”与“非纯诗歌”时,涉及到了关于“张力”的更加复杂的概念。要使诗歌变“纯”,是否一定要从诗歌中剔除一些东西,加进一些东西?华伦指出,可能会被有些批评家认为是“非诗歌性的”而须予以剔除的东西包括以下10种:
1.思想,真理,概括,“意义”;
2.精确、复杂的“知识性”意象;
3.不美的、令人不快的或中性的素材;
4.情景,叙事,逻辑转折;
5.真实的细节,精确的描写,各种现实主义的内容表现;
6.态度与语气的改换;
7.反语;
8.音律变换,明显的节奏改变,不和谐音;
9.音律本身;
10.主观的、个人的成分。
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纯诗歌”理论能完全排除这些内容。华伦的主张是,凡属人类的一切东西,没有一种法定不可入诗的。如果在诗歌上下文中恰如其分的话,一个化学公式亦可以入诗。华伦指出:“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诗人的伟大与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从诗的角度把握或驾驭经验。”华伦也说过一句令人难忘的话:“与默丘西奥妥协”。华伦的意思是,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总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一旦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就应当与其它一些命题相妥协。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十分浪漫的爱情竟受制于默丘西奥的讥讽与乳媪世故的冷嘲。假如诗人的“命题”可以自圆其说,那么就经得起这种嘲讽。
这一文学理论间接地提倡对作品中的思想进行戏剧性的表现,而反对那种虚饰炫耀,结构松散的叙述,以及那种简单的感情抒发。例如,这种文学理论可能更欣赏叶芝的诗:
我们用幻想给心提供营养,
心因此而变得残忍。
而这一理论不大赞赏惠特曼的诗:
人行道上的闲谈,马车的轮胎,长筒靴底的污泥,散步者的谈话,
笨重的公共马车,竖起拇指质问的车夫,马蹄踏在花岗石路上的嗒嗒声,
雪橇的铃声,高声的玩笑,投掷的雪球,
大众对喜爱者的欢呼,激怒的暴徒的疯狂,
带帘的担架上松弛的肌肉,帘内躺着送医院的病人。
叶芝的诗表现了一种似非而是的启示,一种可望获得洞察力和理解力的启示。叶芝的诗意境深远,暗含微妙的哲理。而惠特曼的诗展现了世界的物质特征,直接地表现一种单纯的乐观主义思想。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看重“张力”理论的人可能会更喜欢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而不大会喜欢他的《仲夏夜之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为《仲夏夜之梦》的文学价值不高,或者毫无文学价值。
上一篇:幻觉
下一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