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剧
该术语源自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公元前184)。他把自己的一部将帝王、神祇与奴仆等各类人物混合出台的剧作《安菲特律翁》称作为“悲喜剧”。事实上,这种兼具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诗体戏剧还可追溯至更早的希腊时代。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公元前406)就曾创作过喜剧结尾的悲剧,例如《阿尔克提斯》《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一书中写道:广大观众喜欢悲剧有一个双重结尾——善恶各有其报,而不喜欢单纯的悲剧结尾。亚里士多德还主张一部成功的悲剧不一定非要像大多数悲剧那样采用历史或传统题材中的情节,也可以像喜剧那样虚构情节。
现代悲喜剧有两个来源,即古典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喜闻乐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传统。这两种来源虽互有交叉,但仍有区别。古典传统主要指古典悲剧的传统。民间传统主要指各国民间的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以及帝王与小丑同台,悲壮与戏谑相间的历史剧。意大利的新古典主义悲喜剧是在吉拉尔迪·钦齐奥倡导下发展起来的。钦齐奥创作了几部以喜剧结尾的悲剧作品,并称之为“混合悲剧”。钦齐奥不承认占罗马普劳图斯的剧作是“悲喜剧”,但认为自己的《阿尔蒂勒》(1543)可以称作“悲喜剧”。他的“混合悲剧”不仅把仿效古罗马喜剧诗人泰伦斯的情节与悲剧中常见的正统人物帝王将相结合起来,而且同时师法古罗马塞内加和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风格。钦齐奥在理论上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以及欧里庇得斯的范例,为自己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分类法而写“混合悲剧”(即悲喜剧)的创作道路辩护。另一方面,民间的通俗悲喜剧则由中世纪的民间戏剧传统发展而来,这类悲喜剧自然不受古典戏剧规范的制约。通俗悲喜剧包括悲剧性喜剧、喜剧性悲剧以及严肃的主要情节与喜剧性的次要情节二者兼备的历史剧。这一时期,古典拉丁传统的宗教悲喜剧与各民族的世俗悲喜剧在法国、荷兰、德国及英国同时发展。
古典传统的悲喜剧与民间传统的悲喜剧并蒂发展到16世纪末。钦齐奥在他所创作的悲喜混杂剧中,虽然内容上注意适应群众的“善恶报应”的思想心理,但并没有采用喜剧的插曲、情调及语言。他的后继者之一瓜里尼(1538—1612)则从悲喜剧的另一渊源牧歌体作品中吸取有益成分,创作出了16世纪悲喜剧的杰作《忠实的牧羊人》(1590)。瓜里尼在该剧出版之后,进而撰文提出了悲喜剧这一新的戏剧类型的创作纲要。瓜里尼与钦齐奥一脉相承,把悲剧的伟大人物与崇高感情同喜剧的情节结构汇合在一起。瓜里尼与钦齐奥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其剧作中采用了一些喜剧的插曲、情调及语言。他的论著《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要》(1601)详细地说明了他的创作原则,主张采用一种介乎悲剧的高尚体与喜剧的通俗体之间的中间诗体。他写道:
《忠实的牧羊人》一剧的诗节既不浮华绚丽,也不高亢激越;句子既不冗长,也不短小,既不复杂交织,也不艰深晦涩,无须反复研读即能一目了然。所用辞格均属常见而不冷僻。所用语言明晰而不卑野,恰当而不低俗,形象而不费解,优美而不矫饰,连贯而不繁芜,灵活而不紊乱。总之,既不脱离也不迎合大众的日常语言。
尽管瓜里尼的剧作并没有达到他自己所提出的创作标准,但是他对悲喜剧风格的论述以及他的杰作《忠实的牧羊人》仍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法国的让·德·梅雷和英国的约翰·弗莱彻都曾在理论与实践上效法瓜里尼。此外,英、法两国的诸多诗剧大家,如加尼耶、哈代、高乃依、杜·里埃、罗特鲁、波蒙特与弗莱彻、莎士比亚、马斯顿、海伍德、马辛杰、雪莉、德莱顿、达韦南特等都创作过悲喜剧。
上一篇:得体
下一篇:情感陶冶·净化·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