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文学
老挝文学历史悠久,形式和内容丰富多采。老挝的古典文学可分宗教文学和世俗文学。14世纪中叶,老挝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老挝最早的宗教文学,其中有一部分被刻写在贝叶上,成为讲经文学。《本生经》故事在当时传诵最广,是老挝宗教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颂扬保护神因陀罗的故事《因陀罗史》。
老挝的世俗文学也受到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经翻译改写传入老挝,它的一些片断被移植到老挝古典戏剧中。老挝的寓言故事集《娘丹黛》是在印度《五卷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诗体小说《祖父教育孙子》、《因特年教子》虽然基本上反映的是当时老挝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但也贯串着佛教的教诲。
16世纪以后,老挝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用老挝文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散文体小说、戏剧等,其中有《桑信赛》、《占芭西敦》、《休沙瓦》、《苏里冯》、《卡拉吉》、《娘登安》、《陶卡维》、《林通》、《盖乔》、《陶库卢》、《陶宏章汉》等,在这些作品中,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少,内容既有想象的成分,又带有现实性,表达了人们善良的愿望,鞭笞世上的邪恶,伸张正义和仁慈。长篇叙事诗《桑信赛》是老挝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老挝的口头文学是世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神话故事、传奇、笑话、谚语格言、民歌民谣、对唱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健康乐观幽默的情调,很少有外来的和宗教的成分,为人们喜闻乐见。这些口头文学题材广泛,有的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有的抨击社会流弊,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愚蠢,赞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其中讽刺故事《芗茗的故事》流传最广,几乎家喻户晓。老挝的民歌民谣多种多样,其中最流行的曲调是 “卡”和 “喃”,数量最多的是情歌,每当劳动之余或喜庆佳节,老挝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常常聚集在一起,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入侵老挝以后,老挝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些较大的城镇里,出现了腐朽的西方文化,民族文学受到排斥和摧残。20世纪40—5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的文学工作者创作了许多革命文学作品,刊登在进步的报纸上。比较著名的作者有西沙纳·西山、乌达玛、坎马·彭贡、宋西·德沙坎布等。
20世纪60—70年代中,老挝一批爱国的文学工作者写了许多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回忆录等,反映了老挝各族人民在抗美救国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动人事迹,较著名的有坎马·彭贡的小说《夺枪》,陶奔林的报告文学《老挝人民的好儿子——西通》等。
1975年老挝解放后,老挝年轻的文学工作者在积极挖掘和传播民族文学宝贵遗产的同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老挝第一个大型的戏剧《祖国前进的步伐》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公演,在全国多次举办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比赛,繁荣了文艺创作,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发展。
上一篇:缅甸诗歌
下一篇:芝加哥批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