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舞蹈·表现派舞蹈
表现主义从19世纪末起,便进入了造型、绘画、文学、戏剧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电影也具有一种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所有这些艺术动向,对舞蹈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初,法国、意大利古典芭蕾虽已传入柏林、德累斯顿、斯图加特等大城市,但还未形成传统和习俗。德国舞蹈家在没有传统观念束缚的情况下,发现了传统刻板的芭蕾舞蹈在纯粹的精湛技巧的掌握运用方面,已走向极限,它们为了维持这几百年来形成的一整套程式化形式,而断然排斥各种主观性情感的直意抒发。德国舞蹈家认为,舞蹈应该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应该有一种能够自由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新舞蹈形式来代替传统芭蕾。他们很快欣然接受了表现主义创作思想,并在现代舞蹈理论家、舞蹈动作设计家鲁道夫·冯·拉班的大力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表现主义。经过多次探索,他们放弃了传统舞蹈,创造了一种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寓动作于感情力量之中的新舞蹈。这种舞蹈,在对抗传统芭蕾的同时,吸取了东方舞蹈中的新姿态和丰富造型,采纳了它灵活运用手臂的长处,并以此代替了传统芭蕾的腿的重要作用。德国表现派的编导们以表现人的主观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为轴心来设计编排舞蹈动作,给舞蹈注入新的生命力,把它从濒临灭亡的娇揉造作和枯燥无味中拯救出来,为德国人找到了能够得以快乐的舞蹈形式。他们的舞蹈创作也得到德国领导人的支持,因为这些舞蹈中的内在激情和动力,有助于恢复战后德国的国家精神。由于这批舞蹈家是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为中心,并顺应了艺术中表现主义的潮流,所以它被认为是舞蹈中的“德国表现派”。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玛丽·魏格曼、汉雅·霍尔姆、哈拉尔德·克罗依茨贝格、库特·尤斯等。
上一篇:西方文学·舞蹈·《绿桌》
下一篇:西方文学·音乐·印象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