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印象主义音乐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欧洲音乐流派。它活跃于20世纪头30年,而后逐渐被其他流派所代替。印象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音乐的反叛,但它又深受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乐派的影响,尤其是俄罗斯和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格里格,对它的影响更大。印象派音乐破除了欧洲传统大一小调体系,在它的音乐中听不到古典或浪漫时期那种强有力的终止。它以全音音阶为基础音阶,如: C-D-E-#F-#G-#A-C; 避免了传统大小调音阶的半音倾向。在和声上,它大胆采用了古典和声体系所禁用的平行和弦,即把一个和弦原封不动地移向高一级或低一级音上。此外,低声部不变的持续和弦、连续不解决和七、九和弦的运用也是它的重要特点。在配器上追求音色层次,力图精致仔细。印象派音乐倾向于小型作品,前奏曲、夜曲及小型组曲是它的主要体裁; 同时,它也倾向于把音乐和诗歌、绘画结合在一起,重视音乐的标题性。印象主义音乐虽然是一个国际性的流派,但其所有的特征几乎集中在它的奠基者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一个人身上。他于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序曲 《牧神午后》,最早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 《夜曲》和 《大海》以及钢琴曲集 《意象集》、《前奏曲》等是他的代表作。除德彪西外,拉威尔、戴流士、莱斯庇基、席玛诺夫斯基和德里福斯也被称作印象主义音乐的作曲家。
上一篇:西方文学·舞蹈·表现派舞蹈
下一篇:西方文学·音乐·表现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