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巴比特
美国作曲家。1916年生于费城。早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学习音乐和数学。曾师随菲利普·简斯及马里恩·鲍尔学作曲。后在普林斯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华盛顿和普林斯顿从事数学研究,接着又短期从事过流行音乐。1948年,他回到普林斯顿大学音乐系任教。巴比特一直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他的学生形成了所谓的“普林斯顿学派”,在普林斯顿任教期间,他对合成器音乐发生了兴趣,帮助设计安装了在纽约的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电子音乐中心的“玛克Ⅱ号”巨型音响合成器,并一直是美国这类音乐的领袖之一。
巴比特不仅作为作曲家,而且作为教师和理论家在音乐思想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他在音乐和数学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创作一直是分析性和实验性的,而不是表现性的。他用数学术语协调地分析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其深刻的见解揭示了未被注意到的结构原理和潜在能力。他创造了一套十二音体系的音乐词汇,并被广泛运用。
1958年,巴比特发表了一篇题为《谁管你听不听?》 的文章,提出: 作曲家应该具有进行抽象思维的科学家所享有的那种显示智力的自由,一位作曲家不应关心自己是否得到广泛的听众,而应把自己的孤独作为现代生活的现实而予以接受。他的作品不多,包括《幻像与祈祷》,《菲逻迈尔》及《列腊塔》等。
上一篇:西方文学·音乐·泽纳基斯
下一篇:西方文学·音乐·克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