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莱茵哈特
德国导演、演员和剧院经理。1890—1892年在维也纳学习戏剧,1893年开始当演员,1894年加入柏林“德国人剧院”,在布拉姆的指导下学艺。1903年停止演戏,全力从事导演。在菜茵哈特开始其导演生涯的时刻,欧洲的剧场艺术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化。阿庇亚、克雷、泰洛夫等戏剧艺术家的实践和理论正在促成一场深刻的舞台革命,这种新的舞台艺术与传统的剧院明星制是针锋相对的。菜茵哈特也不愧为这场革命浪潮中的一个大胆的弄潮儿。同克雷一样,莱茵哈特十分重视导演的主导作用,他致力于把剧院从文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在他看来,导演才是剧院里的真正的艺术家,导演应该仔细地指导和控制演出的每个因素,从演员的动作到布景、灯光、服装、音响等各个方面。为了沟通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形成一种新的观众演员关系,他模仿古希腊剧场的构造,把舞台伸入观众席,这种开放式舞台对后来的舞台艺术影响很大。他还用高度风格化的建筑代替布景,用垂直线和水平线来突出演员体形和动作的变化,特别是他善于运用演员的有节奏的群体动作把观众紧紧地吸引到剧中来。
莱茵哈特一生导演了大量的剧作,主要包括:高尔基的《底层》 (1903)、王尔德的 《莎乐美》(1903)、席勒的 《阴谋与爱情》(1904)、莎士比亚的 《仲夏夜之梦》(1905)、易卜生的《群鬼》(1906)、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1910)、埃斯库罗斯的 《奥瑞斯提亚》(1911)、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1919)、霍夫曼斯塔尔改编的中世纪道德剧《人人》(1920)、歌德的 《浮士德》、哥尔多尼的 《一仆二主》(1924)、皮兰德娄的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1924)、肖伯纳的 《圣女贞德》(1924)、《苹果车》(1929)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莱茵哈特离开德国,移居奥地利。1938年到美国,定居好莱坞,继续从事戏剧艺术事业,直到逝世。
上一篇:西方文学·斯托帕德
下一篇:西方文学·《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