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普朗克
法国作曲家。幼学钢琴,后自修作曲。18岁时以诙谐、无拘无束和带有游艺杂耍气氛的声乐与室内乐作品 《黑人狂想曲》 (1917) 奠定了他成为法国“六人团”成员的基础。美学观上深受科克托和萨蒂的影响,反对德国浪漫主义传统,追求率直、朴素、幽默和略带讥讽的风格。作品体现出文雅的格调,对古典主义的怀念和温和的现代色彩。
早期作品曾追从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如为两支单簧管和三支铜管所写的奏鸣曲。另一些作品以讥讽的态度使用固定音型,双调性和流行歌曲形式,而又不失朴素的气质,如三首钢琴小品《无穷动》(1918),芭蕾舞《母鹿》(1923)等。但他的主要天才体现在把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转化为潇洒、迷人的法国式样。这一特点贯穿于其大部分作品中,如为羽管键琴,两架钢琴,管风琴,钢琴写的协奏曲,及晚期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所写的奏鸣曲。
普朗克的趣味主要是抒情性,他具有写作旋律的才能,因此声乐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写有近二百首艺术歌曲和合唱曲。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当代诗人科克托,阿波里耐,埃鲁阿德的诗篇,如声乐套曲 《动物诗集》(1918),《日日夜夜》(1936-1937) 等。两部歌剧体现出他对超现实主义诗歌的赞同。二幕喜歌剧《泰勒西阿斯的乳房》 (1947) 是以夫妻调换性别为情节的音乐闹剧。独幕歌剧《人声》 (1959) 以从头至尾的女高音独唱与管弦乐队,表现了一个女人在电话中向遗弃她的丈夫无休无止的倾诉。另一部歌剧《卡尔默罗会白衣修士的对话》(1957) 却带有宗教色彩,表现了一个贵族姑娘在精神上的成长。
1935年后,普朗克显现出较多的宗教信仰,作有大量宗教题材的作品。著名的有《无伴奏弥撒曲》 (1937),《圣母悼歌》(1956) 和 《光荣颂》 (1959)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宁静心态。
上一篇:西方文学·音乐·亨德米特
下一篇:西方文学·音乐·科普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