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诗戏剧
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埃尔文·皮斯卡托 (1893——1966),1924年他在柏林人民剧院导演了阿尔丰斯·巴克的《旗帜》一剧,他把这出戏称为“史诗戏剧”。皮斯卡托当时提出一种“政治戏剧”的主张,他的意图是使当时存在的无论是自然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戏剧形式具有更多明晰性,意在给予戏剧确定的社会与道德意图。为此,他在著名摄影艺术家扬·赫特菲尔德协助下,在舞台技术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改革,广泛采用幻灯、电影、时代文献资料,扩大了戏剧的时空感,明确了戏剧的时代性。
布莱希特作为皮斯卡托的助手,发展并确立了史诗戏剧。他把史诗戏剧称为非亚里士多德戏剧,以区别于作为“戏剧性戏剧”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戏剧。他认为后者照搬生活,力求诱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与戏剧人物相认同,产生感情共鸣,而前者类似史诗,对生活进行评述,使观众从旁观察,进行理性思考。他是通过把戏剧“历史化”和“陌生化”来创造史诗戏剧的。历史化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舞台事件,这样可以使观众冷静地思考生活,觉悟到历史事件事在人为,从而产生对现实进行改造的冲动; 陌生化就是运用戏剧手段把日常生活事件表现得令人惊奇,迫使观众思考熟视无睹事件中的真实意义,不是沉溺于戏剧中受到净化,而是跳出于戏剧外批判地鉴赏。用布莱希特自己的话说,“史诗戏剧的要点在于它诉诸观众的理性多于诉诸于观众的感情。”在舞台实践中,他的作法违反常规,裸露灯光、开幕换景,使用幻灯、电影、音乐、歌队或者叙述人。他的理论还贯穿在他的创作活动中。作品中穿插过场,评价行动; 忽略细节,突出主题;情节类似插曲,每段各有主旨;人物代表社会类型,由社会地位和阶级立场决定行为动机; 重点不在表现人物性格,而在哲理分析。有意义的是,他那些反常的戏剧处理本身也有欣赏价值,在烘托主题之外,还有独立的美学意义。他的史诗戏剧代表作品有《措施》 (1930) 、《母亲》(1932) 、《四川一好人》(1940)、《高加索灰阑记》(1945)、《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1939)、《伽俐略传》(1947) 和 《公社的日子》(1948—1949)等。
在布莱希特之后,以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导演还在继续他的戏剧方法,但在德语国家,他的影响更大,重要作家有马克斯·弗里施、弗雷德里克·杜仑马特、彼得·魏斯、彼得·哈克斯,以及彼得·汉特克等。
上一篇:西方文学·施特恩海姆
下一篇:西方文学·尤奈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