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蚀》
意大利著名现代派导演米开朗基洛·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之一,由安东尼奥尼自己编剧,摄制于1961年,于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影片没有连贯的情节,主要表现一位叫维多莉娅的年轻妇女两段互无联系的爱情经历。影片开始时,维多莉娅因为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感到厌烦,离开了她的未婚夫里卡多,回到自己家中。后来,她在股票市场认识了一位经纪人彼埃罗,两人相爱。但影片结束时,她对这次爱情似乎又感到厌恶了。《蚀》是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被当代的影评家们分析最多的作品之一。影片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情联系的短暂和难以交流,被认为是对意大利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经济背后道德上的模糊性最简洁的表达。人们认为,它是对另一位意大利著名现代派导演费里尼的《甜密的生活》的补充。正如费里尼在其影片中强调了此时罗马生活的腐朽、奇异,安东尼奥尼则聚焦于它的虚幻和暂时性。影片的题目“蚀”既是指维多莉娅与彼埃罗之间短暂的男女私情(“它短暂得犹如一次日蚀”),也是指在影片中被大段表现的股票市场 (象征经济生活) 的失控,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则暗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转瞬即逝 (片中原有一个客观自然博物馆的场景,但可能是因制片人的压力剪掉了。目前片中仍保留的有关意象是维多莉娅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的一个古老的化石)。安东尼奥尼除了通过情节本身和破坏掉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完整性来表现人物感情生活的短暂外,同时,还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来暗示人物在精神上的“无根性”。如把维多莉娅与彼埃罗的男女私情放在彼埃罗父母的居室里来表现。而片中维多莉娅的邻居玛尔塔的形象(她自称家在非洲)则是对他们那种“无家可归”的存在境况的隐喻和讽刺。同时,影片也抛弃了传统电影中对性格的塑造。片中的人物行为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一切都是由某种突如其来的冲动所决定。对环境和物的表现,则大大超过了对人的描写。如玛尔塔家中到处装饰的来自非洲的猎物标本,大段的关于股票市场狂乱景象的表现,以及彼埃罗家一间又一间空空荡荡的房子。人们认为,安东尼奥尼在这里力图表现的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不过是环境的产物和附庸。在影片最后9分钟的画面里,当观众期待着维多莉娅和彼埃罗按照约定再次见面时,安东尼奥尼却把镜头转向了环境的表现,以一系列富于诗意的“空镜头”展示了现代生活的虚空: 如维多莉娅和彼埃罗约会的地点——空无一人的街头草地; 建筑工地上一堆堆高高的砖头; 接雨水的桶; 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 维多莉娅与彼埃罗经常散步的街道,街上也是空空荡荡; 树干上的蚂蚁; 水上飘浮的小木棍和火柴盒; 一个正在等人的姑娘的特写; 一个人正在读报,报上的标题里关于原子战争的威胁……最后则是一盏街灯的特写,灯的周围映出一圈眩目的光晕。
上一篇:西方文学·电影·《一条安达鲁的狗》
下一篇:西方文学·电影·《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