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放大》
意大利著名现代派导演米开朗基洛·安东尼奥尼的代表作。根据朱利奥·科塔扎的短篇小说改编。摄制于 1966年,彩色,111分钟。影片的主要内容为: 一个名叫托马斯的摄影师在伦敦的一家公园里,偷拍了一组关于一对情人的照片。后来,照片上的那位女子拼命想要得到这些底片,引起了托马斯的怀疑。他把照片不断放大,最后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认为是发现了一起谋杀的证据。他试图根据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证据来揭露这桩谋杀案,但却毫无结果。这时,他的工作间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飞。这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故事只是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媒介。影片的核心则是探索现实与关于它的“形象”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托马斯起初坚信人类的技术发明——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而沉迷在这个照相的世界中。然而,他却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 (这种幻觉又往往来自对人能够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忠实地复制现实的坚信) 之间的关系是模糊不定的。这使他对自己的信念,对于是否能够通过这些“形象”来正确地阐示现实发生了怀疑。作为一部探索形而上问题的影片,《放大》并没有借助语言的手段,让片中的人物就此展开无休无止的讨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电影本身的特点,以视觉形象的象征和隐喻来构成主题的表现。影片中的视觉形象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被镜头拍摄下来的东西,即照片,其二是一种“想象”中的形象,表现为片中的绘画作品和大学生们表演的打网球的哑剧,其三则是片中的人物用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其中,那些学生们的表演起着一种结构的作用。在影片开始时,他们是在喧闹的大街上假作向人们讨钱。对于当时的托马斯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场面而已。而在结尾时,学生们开始表演起一场想象的网球比演,对于托马斯刚刚有过的一次经历来说,这个场景便产生了某种启示作用。对于那些表演者,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某些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一样。安东尼奥尼使这些学生们的表演成为表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一个象征。托马斯此时已不再企图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他想象着网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们。同时,对安东尼奥尼来说,这种象征性的场面并不意味着得出某种确定的结论——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毋宁说是不存在的。影片最后对此作了一个出色的视觉的阐示。安东尼奥尼在这里首先是把那些放大的照片与托马斯邻居家的一幅绘画作品作了比较,被放大的照片上那些感光乳剂的颗粒与画布上的色斑看起来不相上下。这就模糊了“客观的”照相与“主观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界限。在影片最后的画面中,安东尼奥尼又进一步使托马斯本人看起来就象是那些照片上的颗粒一样模糊不清,从而又在真实的东西与人工的复制品之间建立起一个类比。
上一篇:西方文学·电影·《蚀》
下一篇:西方文学·电影·《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