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先锋派电影
作为电影史的范畴,先锋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第一次实验电影运动。它或指在美学上进行革新的流派,或指反商业电影的潮流,具有实验电影的一切特征。在当代批评中,该术语常被用以指称任何运用新奇独特的技巧或在表现思想上具有实验倾向的电影。
西方电影史上的先锋派运动发端于1910年代末期。通常,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被视作该运动的前奏。先锋派运动于19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活动中心是法国和德国,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西方一些先锋电影研究者把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库里肖夫和维尔托夫等人在1920年代拍摄的影片也归为先锋派电影,但也有观点认为他们的影片具有革命目的和倾向,因而与先锋派电影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电影于1920年代崛起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量使欧洲电影的商业化倾向愈益严重,在艺术上停滞不前; 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趋流行并侵入电影。因而,先锋电影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二是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它创造的许多术语如纯电影、抽象电影、绝对电影、本质电影,既反映了先锋派艺术家反对当时流行的叙事电影的情绪和试图建立新的、独立的电影艺术的愿望,也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或潜意识化倾向。
与上述特征相联系,先锋派的电影艺术理论主张可归结为: 反对叙事,敌视情节,主张“非戏剧化”,试图以抽象的图形、自视高雅的形式和诗一般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排斥任何真实的、理性的含义,认为构成电影的根本要素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反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挖掘和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但在表现物的时候往往排斥其含义,而着重表现运动、节奏、形状,乃至将之抽象化。推行这类主张的代表性著作有: 路易·德吕克的 《上镜头性》(1919),谢尔曼·杜拉克的《完整电影》 (1927) 和《电影——视觉的艺术》(1928),让·爱浦斯坦的 《电影,你好!》(1921) 和《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 (1927),阿贝尔·冈斯的《画面的时代来到了》 (1927),慕西纳克的《论电影的节奏》(1923) 和费尔南·莱谢尔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1926) 等。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电影在其全盛时期里,理论上虽建树不少,但影片拍得并不多,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影片基本上也在以“知识界精华人士”为对象的“先锋影院”里上映,广大观众既不欣赏,也难以看懂。
在创作实践上,德国的先锋派电影和1925年以前的法国先锋派电影都属于抽象电影,即把现代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运用于电影创作,迷恋于表现节奏、光影、线条、运动。也有人把该阶段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称作“法国的印象主义学派”,并视作“第一先锋派”。1925年以后,法国的先锋派电影转入超现实主义阶段,它是把其他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运用于电影的结果、1927到1930年,德国和法国的部分先锋派电影工作者转入拍摄纪录电影,亦具有先锋派待征,被称为“第三先锋派”,有人将苏联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派的实践也归入此列。1920年代末期,德国先锋派电影在纳粹党上台后被扼杀,几乎所有的先锋派人物都被逐出德国,有些人流亡美国继续从事实验电影活动。法国先锋派虽然继续存在,但也已失去昔日的势头。总的说来,先锋派电影主要是电影艺术尚处在形成时期的默片时代的产物,它在有声电影出现后趋于哀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与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尤其是194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的美国实验电影运动,被视作有声电影时期的先锋派运动。
上一篇:西方文学·电影·布努艾尔
下一篇:西方文学·电影·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