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印象主义电影
最初被用以指称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绘画流派。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874年,该画派作者举行画展时,一位记者以嘲讽的语调用以戏称克洛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不过,“印象主义”一词倒是很恰当地概括了该画派的创作原则: 以色调的分离、色彩的闪烁等手法表现画家对大自然的主观“印象”,该画派的主要价值在于,反对学院派绘画的保守思想、僵死的题材和陈旧的手法,他们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印象,敢于对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为了形式而舍弃题材。
在电影中,由法国电影史家享利·朗格卢瓦首倡使用的印象主义一词是指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一个电影学派。其主要成员有: 路易·德吕克,阿贝尔·冈斯,马赛尔·莱皮埃,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享利·修梅特。在理论上,他们以德吕克主办的 《电影》杂志为主要阵地,宣称要与那些因循守旧的叙事电影和庸俗幼稚的情节剧决裂,将电影从“照相的现实”这样一种受奴役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彻底独立的艺术。他们也提出要适当地照顾大众的趣味和电影的商业性,但决不在艺术上妥协。在艺术主张上,同印象派画家一样,他们强调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主观印象,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认为画面本身应说明一切。莱皮埃指出,影片的主题不是别的东西,而应是“能够建立和谐的造型的,被译成密码的基质物”,爱浦斯坦则认为影片的主题来自“画面的配合,情感的类比”。意大利电影理论家里西奥托·卡努杜推动了他们的探索。
在创作实践上,冈斯于1915年拍摄的 《杜伯博士的疯狂》 已具备了印象主义电影的特征,因为它标志着一种真正的“主观电影”初露锋芒。然后是莱皮埃的《法兰西玫瑰》,它意味着“某种诗意进入到法国电影中来了”(朗格卢瓦语),杜拉克十分欣赏这部影片,认为它表明电影有能力重建“转瞬即逝的和永恒的美之印象”,一种“真实的、人类探索的强烈印象”,电影应该成为“活的绘画,这是我们有意识地和本能地追求的目标”。莱皮埃在 《黄金国》 (1921) 中,通过变形的画面,软焦摄影、叠印和不同寻常的拍摄角度较好地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印象,被列为印象派电影的比较著名的影片有:冈斯的 《车轮》 (1922),杜拉克的 《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爱浦斯坦的 《诚实的心》 (1923) 等。这些影片在造型和用光处理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着悬崖疾驶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诚实的心》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节日市场的富于诗意的场景。
印象派电影创作者的美学革新是在影片公司的老板出于商业目的而打算拍摄的影片中暗中进行的,他们虽然也考虑到观众的趣味,但结果还是没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因而往往得不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学派在其首领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趋于解体,一部分人走上了拍摄商业性电影的道路,如冈斯转而拍摄场面宏大的历史题材影片,莱皮埃转向“心理分析”情节剧,爱浦斯坦则致力于古典名著改编,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
由于德吕克及其周围的人物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与法国先锋派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主义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先声,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运动,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称作“第一先锋派”。印象主义电影的许多艺术手法,尤其是对光线,影调和摄影效果的处理,在以后的不少影片创作中都经常被采用,如让·雷诺阿的早期影片 《水上姑娘》 (1924),让·格莱米勇的 《马尔栋纳》(1928) ,《灯塔看守人》(1929),又如路易·马勒在美国拍摄的 《美丽婴孩》 (1928)亦具有明显的印象派电影特征,尤其表现在对环境的展示上。
上一篇:西方文学·电影·德米
下一篇:西方文学·电影·里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