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自幼学音乐,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师从马斯奈。1880年,被俄国遗孀梅克夫人聘为家庭教师,并随她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结识了鲍罗丁、穆索尔斯基,深受他们的影响。1884年,以清唱剧《角斗者》获得罗马二等奖,1885年离开巴黎到罗马首都学习两年,学业未完便返回巴黎。回国后与法国印象主义诗人结交。1889年在巴黎博览会上接触到爪哇等地的东方音乐,深受启发,从此在创作上逐渐开创印象主义的音乐。后被选入法国研究院,声誉日益提高。生命的最后几年遭受病魔的折磨,于1918年在德国人的炮轰下死于巴黎。德彪西的一生跨越了两个时代,他的音乐成为连结19世纪与20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德彪西的主要作品有: 歌剧: 《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 交响组曲: 《春》、《儿童乐园》; 交响诗: 《牧神午后》、《夜曲》、《海》; 钢琴曲: 《玛加玛克组曲》; (包含著名的 《月光》)、《意象集》; 论文集: 《克罗士先生》等。
作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德彪西牢固地扎根于法国音乐传统,并从他的直接环境的音乐风格中取材,创造了具有最高独创性的音乐语言,对后来的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象其它印象派艺术家一样,德彪西认为音乐必须给人以愉快,在愉快的体验中,去领略伟大的美。而美必须诉诸于感官,必须赏心悦耳。在对音乐的感受中,我们必须立即感到兴趣,极度的复杂使我们无法立即领略到这种美。音乐应该是使我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所以,印象主义音乐不象浪漫主义音乐那样费力地去思考人生的哲理,它避开了人世间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只追求朦胧、恬静的意境、超然脱俗的境界,光怪陆离的色彩在听觉上产生的印象。
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和弦不再与调性发生联系,而是独立存在的,不再具有功能的意义。非功能连接的和声进行、孤立的大小三和弦自由进行、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不解决的七、九和弦、四度叠置和弦、五声音阶及教会调式等,都是他喜欢使用的手法。对大小调体系以外的各种音阶,特别是对全音音阶的运用,冲破了传统的调性体系,消除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使每个音级之间的地位平等; 全音阶具有静止的性质,其中每个音级都绝对和谐,由全音阶构成的旋律由于消除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而解除了内部的引力,使音乐的进行由于不需要任何对不协和的解决而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德彪西对不协和音的解决常是将其引向另一级同样的不谐和音,由此改变不协和音的功能。使不协和和弦的运用不再是为了制造音乐的张力,而是为了增加色彩; 对东方五声音阶及平行五度的运用;不作一般的主题发展等,这些都是代表了20世纪特点的功能和声句法的解体,把各种新的、不协和的和声结合、音调进行从世代传下来的音乐守则解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音乐思维的发展。在节奏和拍子方面,德彪西喜欢使用复合拍子 (6/6或9/8等),他一般不使用有强烈重音的节奏型,而经常是一些流畅、无重音的片断,节奏上的活力则由伴奏部分轻轻地表现出来。对音色的运用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和声与音高等因素常被作为从属的音色,在声乐上,也常使用一些不具有戏剧性的音色,如女高音或男高音的低音区,由此创造出一种柔和舒适的效果; 在配器上,他常突出个别的音色,特别是对各种木管的音色特性表现出高度的感受力。
上一篇:西方文学·舞蹈·巴兰钦
下一篇:西方文学·音乐·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