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概述
《荀子》一书是集中反映战国末年思想家荀子学说的著作。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和“孙”两个字的古音相通,史书又称他作孙卿。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他的传记:“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战国后期稷下学宫影响极大,“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这是荀子在齐国的主要活动,只说到他曾游学、任教于齐国稷下学宫,法家、名家等诸子学派中的代表如慎到、田骈等人都曾经任教于稷下学宫。其间荀子还向齐相进言说应当“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指出齐国面临的局势危急,“今巨楚县吾前,大燕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是一国作谋,则三国必起而乘我。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荀子·强国》)。齐襄王在位时(前283~前265),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子在此任教时是被公认的学识最高的祭酒。
荀子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就是一度担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实在他因谗言离开齐国后,其间还曾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荀子·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接近于“治之至”了;然而“殆其无儒”,是“秦之所短”(《荀子·强国》)。因为秦人重法,儒家学说在秦国难以施行,荀子又回到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又再次由赵入齐,从齐到楚。在楚国得到担任楚相的春申君黄歇赏识,被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黄歇因为国内政治斗争被大臣李园杀死后,荀子不得不卸任并离开兰陵。最终还是返回兰陵教学著书终老。
荀子一生主要活动在齐国、秦国、赵国、楚国,而这几个国家都属于战国七雄,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变法改革,又具有统一天下的条件,对荀子思想理论的形成具有启发推动作用。“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辅佐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而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汉初整理律法的张苍也曾问学于荀子。司马迁关于荀子的最后记载就是《荀子》这部书的编撰缘由,“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荀子》开始以单篇流传,约有223篇,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书,定为《孙卿新书》12卷32篇。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孙卿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卿子》12卷,唐朝杨倞整理并作注,将之改称为《荀子》,编为20卷,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荀子》20卷32篇。这32篇中的少数有可能出于荀子的门人之手,大多数是荀子自己所作。
《荀子》历代注者不多,唐朝大理评事杨倞整理作注后,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晚清学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是现在最好的注解本。此后较有影响的注本有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古籍出版社,1956年)、张觉的《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董治安和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汇注》(齐鲁书社,1997年),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1年)。
上一篇:《肇论》的基本思想
下一篇:《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