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测与典籍流传
《尚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早期,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作《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作《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以及作者情况都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可靠。《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自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诰和君臣谈话的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有可能是史官。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华夏文明早期社会的珍贵文献。
《尚书》的真伪、聚散过程,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订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义。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如若竹简来源可靠,可以对《尚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从唐代以来,人们就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通行本的《尚书》59篇中,有25篇伪作(加上书序,共26篇),所余33篇中,《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上、中、下3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于《顾命》,这样便成为28篇,与汉代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篇目相合。这28篇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可靠资料。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代表性的著作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等,可供研究者参考。
上一篇:以刑止刑法不阿贵——《韩非子》
下一篇:修道保法重人尚变——《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