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琴下爨
【出典】 《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二七《次韵朱光庭喜雨》诗:“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
【释义】 爨,用灶点火作炊。东汉蔡邕在吴中时,从人家烧桐木柴作炊的声音中识得良木,抢救出来做成名贵的“焦尾琴。”而后世士人却有因贫困而被迫砍琴当柴而下爨者。后因用“琴下爨”作为咏士人贫困舍琴作薪的典故。
【例句】 老我从他琴下爨,故人元自笛亭柯。(韩淲《浣溪沙·次韵昌甫》2250)这里连用琴下爨、柯亭笛二典,感叹故人尚有奏乐的雅兴,而自己却年老家贫,只能做舍琴作薪的杀风景之事了。
上一篇:典故《溱洧赠》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琴中凤语》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