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梳妆台·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一九五八年三月
这首诗是《三门峡歌》中的第一首。从情感的整个流程看,全诗可划分为三段。前五节为第一段,写黄河苦难的昨天。诗一开篇,便直写望三门,借用一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力渲染黄河之水来势凶猛,浩荡无涯。接着写三门峡的情形:“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而在这险峻的三门峡,黄水劈门,狂风肆虐,只留下空荡荡的“梳妆台”,而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诗人还面对三门峡汹涌的黄水,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里透视黄水造成的灾难:“辈辈艄公洒泪去”,“愁杀黄河万年灾”,从而引出黄河女儿焦灼的呼问:“青春何时来?”由望到问,从现状到历史地展示了黄河过去苦难的岁月。五、六两节是情感流程的第二段,写治理三门峡的壮举。诗人的情思来了一个陡然的急转,由前面写黄河转到写一代新人,写他们以重整乾坤之壮志,以移山填海之伟力,揭开了治理黄河之宏图。“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这短促而极富力度的诗句,不仅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亿万人民治理三门峡时那种气吞山河的气概和惊天动地的场面,而且也传神地表现出治理三门峡工程所取得的奇迹般的进展。如果说前一流程是对黄水酿灾的悲凉慨叹,那么这一流程则是对人民征服黄水的热烈讴歌。前者是蓄势,后者是急转,两相对比,使诗情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而诗的最后三节则是情感流程的第三段,写黄河美好的明天。诗人的情思由第二阶段的写人,再回转到写黄河。不过这次写的却是理想中的境界,是对黄河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展望。在这个境界里,人们喝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绝妙的改动,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是诗人对劳动者巨大创造力的肯定与礼赞。“银河星光落九天,/清水清风走东海。”诗人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美丽的远景,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远景,鼓舞人们去为之奋战,去“讨回黄河万年债!”让黄河女儿重返梳妆台。全诗就这样在极短的流程中,把汹涌的情思表现得一波三折,酣畅淋漓地抒写了黄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诗的情感流程虽然跌宕多姿,但又明显地呈现出逐程升级的趋势,一程一种境界,一程比一程夺人心魄,一程比一程令人流连忘返,从而艺术地完成了诗意的创造,纵情讴歌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变害为利、化祸为福的宏伟理想和神奇力量。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充沛的革命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以“黄河女儿”这一拟人化的形象为线索,贯穿全诗。通过写黄河女儿被乌云遮暗了明镜,被黄水吞噬了金钗,还想象她“挽断‘白发三千丈’”,无限凄苦地站在三门峡口,向着茫茫东海,追问“青春何时来”,这就间接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昨天的苦难。写治黄英雄们开始治理黄河时,诗人又想象着他们是应着黄河女儿的召唤而来,想象着他们的首举便是“先扎黄河腰中带”,这就巧妙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治黄英雄们对黄河女儿所倾注的无限深情,也十分简洁地表现了治理三门峡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至于写黄河的未来,诗人更是频频挥动他那如画的彩笔,绘出一幅黄河女儿梳妆图,不仅把读者带进了一种辽阔、清澄、恬静而又优美的境界,而且也凝炼含蓄地表现了黄河治理好后,必将大大地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整首诗处处围绕“黄河女儿”这一形象为构思的线索,一步步拓展诗人的情思,把黄河的昨天、现在与未来都紧紧地串接在一起,使这首诗呈现出结构紧凑、布局精巧的艺术特点。诗的节与节之间,又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取得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从而在简短而又大跨度跳跃的诗行中,包孕了丰富深广的内容。
[作者原注] 三门峡下不远,有巨岩,如梳妆台状,故名“梳妆台”。三门之一“鬼门”岩上,有石坑,状如马蹄印,相传为大禹跃马遗迹。
上一篇:《三片叶子·梅绍静》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下一篇:《上海·袁可嘉》全文与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