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之歌(原诗略)·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1963年3月,当沈阳军区某部战士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在报纸上登载以后,特别是当同年3月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后,在全国范围内立刻掀起了一个学雷锋,做雷锋的群众运动的热潮。一时间,各种各样学雷锋、唱雷锋的歌曲、诗词、快板、散文如春花漫放,遍地生辉。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载1963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就是歌颂雷锋的文艺万花丛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这是一首长诗,共有1200多行。诗人以极其饱满的革命热忱,以一种无限崇敬的心情和极其抒情的笔调,歌颂了雷锋短暂而又光辉、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诗的题目上看,这应该是一首英雄的颂诗,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歌颂上,也没有为写英雄而写英雄,因为这一类诗在当时实在太多了。诗人想从中捕捉一些更深刻有意义的东西,力求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诗人想从整个时代入手,于是就把雷锋置身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世界之间、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之间,多方位地抒写了雷锋,并在赞美雷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发人警醒和深思的人生问题,揭示出了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所以,这首诗不只是歌颂了雷锋,也歌颂了雷锋精神,并将雷锋精神与当时的时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此诗共有六大段。作为一首长篇抒情诗,作者不从雷锋写起,而先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写起,从对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的冷静思考写起,并在这思考中,蕴藏着火一般的热情。直到第二大段,才第一次出现雷锋的名字,但是诗人仍也没有描述他,而仍然沉湎在对时代的感慨和赞美之中。第三大段,也只是借着雷锋的名字,提出了“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人生问题,即全诗的核心。但是,对于这一重大命题,第四大段并没有立刻给予解答,而是在对过去黑暗社会和革命历程的回顾中,从侧面批判了几种落后、自私的人生观。直到第五大段,诗人才以饱蘸着无产阶级丰厚感情的浓墨大笔,从正面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雷锋的光辉形象,尽情地讴歌了雷锋的光辉一生,并以雷锋的光辉一生,回答了第三大段中提出的问题,告诉人们:“人呵,/应该/这样生! /路呵,/应该/这样行! ”到第六大段,也就是最后一大段,诗人又将笔墨转向整个时代,热望人们都应该向雷锋学习,象雷锋那样生活和战斗,个个都应成为新时代的雷锋,只有这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业绩,才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永远前进。
诗人在诗中连续发问,不断思考,层层推进,逐步揭示人生哲理,并将歌颂雷锋与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时代交织在一起,将现实的生活、革命的历史与壮丽的明天交织在一起。
贺敬之善于处理带有政治意义的重大题材,敢于正面描写,从不回避问题。他的《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是这样,他的《雷锋之歌》也是这样。在这首诗中,作者铺张扬厉,摛藻陈词,以极其丰富的词汇的色彩,正面歌颂了那个时代及其风貌。诗中大量排比句的适当运用,不仅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渲染了时代氛围,更有着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作品的另一特色是以议论入诗。不过,诗人在议论时并没有忘记形象,常常用一种富于形象的语言来发议论,如:
我们是
一母所生——
我们血液的源头,
在“四一二”的
血海里;
在皖南事变的
伤痕中……
这样既说明了两代人之间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又避免了枯燥生硬的抽象议论,使政治性的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艺术展现。议论,鞭辟入里;形象,栩栩如生。议论随着形象刻于读者脑际。许多贴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丰富的联想,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当年一在报上发表就轰动了全国。广播电台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青年人在收音机旁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着。许多人都能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据说,周恩来总理晚年病重期间,还提起这首诗,足见其影响之大。
上一篇:《雷诺阿的《少女画像》·郑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下一篇:《雾中汉水·蔡其矫》全文与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