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诗群·杨黎·冷风景 献给阿兰·罗布——格里叶》新诗鉴赏
这条街远离城市中心
在黑夜降临时
这街上异常宁静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这条街很长
街两边整整齐齐地栽着
法国梧桐
(夏天的时候
梧桐树叶将整条整条街
全部遮了)
这会儿是冬天
梧桐树叶
早就掉了
街口是一块较大的空地
除了两个垃圾箱外
什么也没有
雪
已经下了好久
街两边的房顶上
结下了薄薄一层
街两边全是平顶矮房
这些房子的门和窗子
在这个时候
全都紧紧关着
这时还不算太晚
黑夜刚好降临
雪继续下着
这些窗户全贴上厚厚的报纸
一丝光线也透不出来
这是一条死街
街的尽头是一家很大的院子
院子里有一幢
灰色的楼房
天亮后会看见
黑色高大的院门
永远关着
站在外面
看得见灰色楼房的墙灰脱落
好像窗户都烂了
都胡乱敞开
院子围墙上已经长了许多草
夜晚月亮照着
没有一点反光
灰色楼房高高的尖顶
超过了这条街所有的
法国梧桐
(紧靠楼房的几间没有人住
平时也没有谁走近这里)
这时候却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深夜时
街右边有一家门突然打开
一股黄色的光
射了出来
接着“哗”的一声
一盆水泼到了街上
门还未关上的那一刹
看得见地上冒起
丝丝热气
最后门重新关死
雪继续下着
静静的
这是条很长很长的街
没有一盏路灯
异常的黑
记得夏天的晚上
街两边的门窗全都打开
许多黄光白光射出来
树影婆娑
(夏天的晚上
人们都坐在梧桐树下散凉)
夏天的中午街口树阴下面
站着一位穿白色连衣裙的少女
(风微微一吹
白色连衣裙就飘动起来)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忽然
“哗啦” 一声
不知是谁家发出
接着是粗野的咒骂
接着是女人的哭声
接着是狗叫
(狗的叫声来得挺远)
有几家门悄悄打开
射出黄光、白光
街被划了好些口子
然后,门又同时
悄悄关上
过了好一会儿
狗不叫了
女人也不哭了
骂声也停止了
雪继续下着
静静的
这时候却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当然
秋天不会有
秋天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走来
脚踏在满街的落叶上
声音太响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雪虽然飘了一个晚上
但还是薄薄一层
这条街是不容易积雪的
天还未亮
就有人开始扫地
那声音很响
沙、沙、沙
接着有一两家打开门
灯光射了出来
天快亮的时候
送牛奶的在外面喊
拿牛奶了
接着是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
所有的门都打开
许多人推着自行车
呵着气
走向街口
这个时候
只有街的尽头
依然没有响动
天全亮之后
这条街又恢复了夜晚的样子
天全亮之后
这街上宁静看得清楚
这时候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穿一身红色滑雪衫)
冬天
秋天是满街落叶
春天树刚长叶子
夏天树叶遮完了这整条街
但这会儿是冬天
虽然雪停了
这会儿依旧是冬天
这会儿虽是冬天
但有太阳
街尽头院子里的灰色楼房
被太阳照着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街
两边所有的房子
都死死地关着
这是一条很静很静的街
天全亮后
这条街又恢复了夜晚的样子
天全亮后
这条街上宁静看得清楚
这时候
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初读这首诗,我相信大家会感到颇不习惯。一切都是那样客观、寂静,诗人仿佛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就是这一帧“冷风景”。对,您的感觉没错,这首诗真是没有什么深层结构。诗人是要进行一种“冷客观”零度写作语言实验。它们光线清晰,一切都浮在表面——但这表面恰恰是很丰富和深邃的。诗人沉默后它开始自己说话。
杨黎自称此诗的创作受法国“新小说”(Roman Nouveau)的影响,这首诗是 “献给阿兰·罗伯——格里叶” 的。格里叶是 “新小说” 重要代表作家,著有 《橡皮》、《窥视者》 等诗作。他与同道们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应是“物”。作家的使命在于叙述他本真的有限的经验,创造出一个更实体化更直观的世界。他只消用冷静的语言如实地记录物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活动,就体现了事物原初的真实。这种看似机械的、外在的描写,恰恰道出了 “人已变成自己纯粹的影子”的现实状况。在一切都 “测不准” 中,却测准了世界存在的样子。
在杨黎的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倒退到再现自然,他有意地实现和忽略了许多东西,紧紧围绕在一个 “冷”、一个“静” 上。他是沉默的人,他与这个世界体现出一种距离,一种冷静旁观的姿态。他相信他不必去说什么,“冷风景” 更能深刻地说明自身。这首诗,描绘的客观性、语义的平面性,使自然景观伸出自身幽动的触角爬向读者心灵。客观的体察代替了主观的幻化,增强了诗的 “不确定性”,使读者不必受任何先验的导引,一下子沉浸到事物本身的氛围之中。在人与自然面前,这首诗像一个集成电路元件,它默默存在着,无意于接通但恰恰接通了那应该接通的部分。这是一种客观,但又远远超出了那些有限的 “主观”,它使人第一次感到世界的陌生和难以得出明确结论,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刻的印象和渴望。从“主体移心” 上看,此诗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读了这首纯粹客观叙述的诗,敏感的读者得到的决不是一纸自然物象的清单。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死死地站在坚实的结构里,它们在谋求复杂的呼应,它们互有联系,毫不显得突兀。瞬间的人物活动打破静止状态,但这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无目的的、静止的。这种死灭 一般的寂静,本身就是召唤读者参与创作的姿势。这里,读者参与创作是一回事,诗自身又是一回事,它不拒绝任何解读方式,不同的读者都会从此诗中寻找到与自己的经验有内在联系的部分。但在顷刻间这种联系又消失掉了——还是那条街,那条简单的难以捉摸的街。轻轻地冷冷地铺在纸上,直到让你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诗歌这时已不因诗人和读者而存在,“物”本来就在那里,它无须人去安装反射装置,它本身就是生命。
上一篇:《朦胧诗诗群·多多·冬夜的天空》新诗鉴赏
下一篇:《西部诗诗群·昌耀·划呀,划呀,父亲们!——献给新时期的船夫》新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