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诗群·王家新·日记》新诗鉴赏
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
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
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
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
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
我呼吸着它,我进入
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
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
青草拂动;这死亡的爱抚
胜于人类的手指。
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
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
橡子炸裂之后
园丁得到了休息;接着是雪
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
却涌上了我的喉咙,
季节轮回到这白茫茫的死。
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
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
王家新后期的诗歌写作,从发生学上考察,不属于灵感型写作。他总是处理个体生命体验中最持久最噬心的情怀,使之和语言发生一系列严酷的关系,在克制陈述中,展现一种精神大势。这种写作,是自觉的,有难度的,有方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家新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见的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诗人。按照瓦雷里的说法是“古典主义作家就是自我批评家,就是能把批评密切地融入自己作品的作家”。
《日记》是王家新孤身负笈欧洲期间所写。这首诗在我看来是成色十足的。所谓“成色十足”,是指这首诗具有不能为散文的话语转述的性质;整体语境完整、均衡,结构端凝,但其内部却充满复杂的互否关系。从表层本文到深层本文,它闪烁着一种纯正内敛的光:那是诗与思忻合无间的美。
诗名“日记”,昭示我们此诗含有个体生命沉思录的性质,它预设了个人话语一经验的环绕线,它不是简单的向外寻找,而是向内的分析和发现——话语和生命猝然交锋,坚持溯回源头。
一开始,诗歌展现的是一组直接意象。“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这里,既有深致的宁谧、葱俊,又有某种单调和紧张。诗人为“圆”这一语辞注入了超量的负荷,无数个“更大的来回”,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眩晕,在表层本文之上,涉入了“永劫轮回”的深层背景。“锄草机”作为集约化技术时代的产物,喧噪、冰冷、整饬,打扰着我们的安宁。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现实,被诗人紧紧嵌在这一组直接意象中:有力而充满生气,两种彼此相悖的向度奇妙地融合为一体,在对立冲动中达成平衡。
借此,诗歌得以悬置直接意象,而在形而上学的话语巉岩道上砌石或攀援。“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我呼吸着它,我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此刻,诗人快速地展开了“日记”的经验之圈。“花园”经由“想象”这一定语成分,使自身成为凝恒的永久现在时,成为诗人在写作中展开与包容多重复杂经验——例如现实与想象、生与死、个人写作与时间意志,等等的一个起点。那里,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生命在欣快地高蹈,但同时却奇异地带有某种死亡的意味!“吞没”与“爱抚”,“死亡”与“拂动”,在语辞的“花园”里,充满着转换的可能,那是一种“时间”的隐语,一种“思”与“诗”遭逢后产生的美。在这里,死亡与生还并存不悖,扩展成生命中最广阔的环行,正如里尔克所言:“关键是不要以否定来读解死亡。”
接下来的第二节,与上面的一节发生了深层呼应,诗人的话语产生出强烈的自指功能。从园丁的运作中“开始”的橡树,到“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从一系列刈割的来回,到“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这是“时间”主题作为一个声部的再次强化),从“青草拂动”,到“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如此等等。语辞意义的不断精细化,进一步涉入了结构内部的相互盘诘、抵制、互动、包容。“永劫轮回”的残酷背景,至此进一步消解了单向度的宿命与悲怆,在诗人复杂经验的冲激下,变得漂移,甚至充盈着某种异常的生命力量:这是“写作”的力量。它是迷醉趋临的省察,是语言与生存临界点上发生的“履险如夷”。那在诗人的言说中敞开现身的“花园”,乃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家园”(“语言乃是家园”),而这一切,尤其是那种时间的威力与死的意志,最后指向了一个从事写作的个体生存本身: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却涌上了我的喉咙”,而写作就正是对寒冷和高峻的占据——通过在字词冥暗的梯子上的跳荡,通过一种对沉痛与骄傲、畏惧与蔑视的相互包容(正像此文开头所言,它不依赖莫测的天机人巧,即“灵感”,它是一个诗人的隐语世界,一种由纯粹个人经验展开的精神大势;它不是抒情和寻找,而是分析和发现,是某种更深刻的自觉)。“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这一危险的永久现在时,也就具有了耐人寻思的多重意味:一方面它是对时间意志的吸收和呼应,但同时它又是抗拒与转化,由此而自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换言之,它看似一种无奈的“认命”,但恰恰在这里,才会有那种“在毁灭和烈火中轮回的精神”。的确,这是一个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现代诗人所乐于付出的代价。这一切,正如布罗斯基在评价阿赫玛托娃时所说,诗人之所以有力量继续写作,是因为“诗歌吸收了死亡”。
这首诗同时完成了揭示生存和省察写作两种现代母题。一首二十行的短诗,其包容力是巨大的。即使从表层本文看,此诗也是如此迷人。限于篇幅,不能详加论列,这里我只想特别指出此诗奇妙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仅仅体现在简隽畅达的“耳感”上,更体现在色彩的缓缓回旋与和声中。全诗有如绿——白“主题”的交替展开:橡树。青草。白色大理石卧雕。青草。大雪。青草……色彩在旋绕、翻转、应和,主题也共时呈示/展开着。这是另一种轮回,是缄默中的隐隐震荡,是灵魂的音乐。
上一篇:《朦胧诗诗群·唐晓渡·无题》新诗鉴赏
下一篇:《新生代诗群·西川·旷野一日》新诗鉴赏